打印页面

首页 > 治理要闻 葛天任: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

葛天任: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

人口健康发展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根基。人口健康发展不仅关乎人心向背,更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前途命运。综合国内外形势和发展大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则更明确提出要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过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保护和及时干预。如何贯彻落实中央指导方针与发展规划,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

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全生命周期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场域。全生命周期社区治理理念是在美国学者保罗·格里克(Paul Click)家庭生命周期六个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其核心内涵是指在中国社区治理单元基础上构建起覆盖每一位社区居民的全生命周期的治理与服务体系,即提供适老、适幼,安全、健康,适用全体人群的以生命健康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公共产品与社区服务。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全生命周期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其核心理念是“人民至上”,其总体建设原则是公平、可及、系统、连续,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背景下更应该注重精准治理和合作治理。

重要意义在于是新时代的重要战略选择

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是新时代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日益严峻。青壮年群体在工作压力增大的同时,还面临“抚幼”与“养老”的双重压力。加之户籍制度以及工作和生活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在上述背景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回应,人民群众能够在其中充分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二,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是应对少子化、老龄化问题的综合性、基础性的政策举措,不仅关乎中国人口结构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前途与命运。第三,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有助于缓解青壮年群体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核心理念与基本要义是“人民至上”

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其核心理念与基本要义是“人民至上”。这与中国历史上传承久远的“民本主义”、民生思想一脉相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是中华文明数千年不绝的价值追求。因此,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应以“人民至上”为核心价值理念,其基本要义是全人群、全要素、全过程、全周期。此外,社区是联结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关键场所,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最直接且最适切的服务与保障,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减轻青壮年群体的压力、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积极性。目前,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侧重于关注儿童和老年人群体,对建设儿童友好型、老年友好型社区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基于全人群、全要素、全过程、全周期的全生命周期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要把建设儿童友好型、老年友好型社区与青壮年友好型社区联系起来思考,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来理解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新命题。显然,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强调对儿童、青壮年、老年等社会群体的需求满足,还强调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位社区居民包括常住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的社区服务。

总体思路是突出重点与精准治理

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将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置于国家发展战略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加以思考。

  首先,明确建设的着力点,重点关照弱势群体需求。既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外来流动人口、低收入群体、底层失能群体等经济社会属性方面被排斥或边缘化群体的合理诉求。

其次,要注意区域差异和地方财政能力,因地制宜,节约财政成本,激活社会、社区力量,争取实现社区服务的共建、共治和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建立相应的治理实验基地,鼓励社会资本、社会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参加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效率、降低财政成本。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最终要依靠所有社区居民,要激活社区居民的自治活力、自我服务的动力。地方政府不应简单地把社区居民当作服务对象提供单向社区服务,而应该培育社区内生力量,激发居民主体意识,让居民参与到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之中,这才是长期的、根本的、可持续的政策选择。

最后,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建设精准的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全生命周期面向不同生命阶段所有人口,需要个性化的精准服务,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力这一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作为重要的社区治理资源,可以链接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显然,数字技术将在未来的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释放更多的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红利。当然,应该注意数字鸿沟与信息伦理等问题,在推进智能化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防范数字化社会风险,在数字赋能与数字伦理的张力之间找到政策的平衡点。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研究”(21ZDA1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025/8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