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周绍东:以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为新发展格局夯实基础
周绍东:以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为新发展格局夯实基础
摘 要: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工作。我国经济治理体系超出了“宏观调控”的范围,在治理导向、治理目标、治理手段、治理载体和治理基础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体现了我国经济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经济治理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领导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新发展格局作出阐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工作,应予以重视并加快推进。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治理体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看来,现代市场经济是微观市场主体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混合物。作为市场的对应面,政府只是调节市场失灵的宏观调控机构。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国家”被矮化为“政府”,国家的经济职能只局限于执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这些具体的宏观调控政策。
然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一方面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也维护着公共利益。但是,国家所维护的公共利益是国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发挥着保护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关系的作用。
因此,我国政府不仅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捍卫者。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经济治理模式远远超出了“宏观调控”的范围,表现为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在理论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就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市场与政府的“二分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相比,我国经济治理体系不仅着眼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而且包含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在治理导向上,还特别注意处理好长期和短期、整体和局部、中央和地方、改革与发展、效率与公平等关系。在治理目标上,注重协调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国内外平衡等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治理手段上,除总量性地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实施结构性的价格政策和收入政策,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城乡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开展差异化的精准调控,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治理载体上,不仅由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实施宏观调控,国家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出资人,还经营管理国有企业,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微观层面体现宏观调控目标和国家意志。在治理基础上,我国经济治理体系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紧密联系。
整合经济治理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1953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五年规划”)。“五年规划”的作用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顶层设计,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要战略举措,就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正式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要以全球化的视野配置资源,对各类资源在产业间、区域间、城乡间的配置比例和结构关系作出安排。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就是要让各类资源更多在国内进行组合和搭配,构建更为强健、更为稳定和更为顺畅的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各类资源跨出国界进行组合和搭配,反过来又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和改变各类资源在本国产业间、区域间和城乡间的结合方式,实现对外开放反推对内开放、跨境发展反推内向发展的良性互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近年来各方面经济政策的提炼和总结,深刻体现了我国经济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整合产业经济政策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产业政策来看,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可以根据“技术—经济”特征将产业分为普通劳动密集型、技能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劳动密集型等三类。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应针对三类产业的不同性质分类施策并加以引导。
具体来说,推动普通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南北方区域发展差距进行梯度转移,也可以向我国周边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有序转移。巩固我国在重化工业、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既有优势,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放开行业管制,以庞大的国内市场吸引国外资金进入这些行业。以全球化视野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促使高端技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国内结合,提升我国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
整合区域经济政策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区域视角来看,要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
要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共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外向型政策衔接起来,在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多样化结合,有效推动区域分工的深化和广化,一方面打造国内区域大循环,另一方面将特定区域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空间载体。
整合城乡经济政策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城乡协调来看,各类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组合和搭配,由此形成城乡经济循环。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城乡融合,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整合城乡经济政策,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工格局,让劳动力、技术、资金甚至土地(指标)在城乡间顺畅流动,在城市和农村形成更为多样化的组合和搭配方式,创造更为丰富的经营模式和载体,让城乡居民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真正融为一体,打造城乡经济大循环。
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条件。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不同所有制的比较优势
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是以各种微观经济主体作为政策载体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的、具有差异性的经济治理功能,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直接生产中,公有制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高风险技术研发领域以及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发挥灵活性优势,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产品分配中,国有企业不仅要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缴纳税款,同时还要上交相当额度的利润,体现国家作为公有制经济出资人的盈利要求;非公有制经济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中扮演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供应商角色,通过价格和销量控制体现国家产业政策意图;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程度,加快了商品和资金流通。在消费活动中,公有制经济通过向广大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地引导国内需求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能够比较敏锐地抓住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贯彻新发展格局对消费需求提出的要求。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效充实国内需求的收入根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就是要让更多的消费活动在国内进行,让更多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到满足。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的规模和结构。
从收入规模来看,要扩大居民收入来源,提高收入增长幅度,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实惠。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在分配差距较大的经济体中,低收入者拥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缺乏消费能力,高收入者拥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但缺乏消费倾向,这就导致全社会总体的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因此,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适当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总体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助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构建。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路径,是放眼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把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营商环境建设,推动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协同共进。
为此,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根本宗旨的政治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执政党是国家的核心政治力量,是上层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保护、改革和完善经济基础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这也就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担负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重任。
党的领导是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的根本保障。在新发展格局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要将更为优质的生产要素投入国内市场,从国情社情民情出发,提供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要以全球化的视野配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找资源富地、成本洼地、产业高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在经济治理过程中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稳固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地位。
在宏观上,充分遵循党在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各类经济政策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来;在微观上,加强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积极维护劳动者权益,引导企业以国内市场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作为生产经营导向,更好地在微观经济主体中贯彻国家经济政策。总之,加强党对国家经济治理过程的领导,有助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坚持正确方向,有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提高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025/8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