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中小城市打造青年人才集聚高地的思考和对策研究——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
中小城市打造青年人才集聚高地的思考和对策研究——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对城市而言,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未来。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主体,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中具有关键枢纽作用。在新发展阶段,中小城市如何发挥优势吸引青年人才?如何因地制宜打造青年人才集聚高地?对此,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第6调研组于2023年10月22日至10月31日赴浙江省湖州市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考察吴兴区25家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社区和重点建设项目单位。先后召开4场座谈会,与政府部门负责同志、科研人员、高校教师、企业员工和社区工作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吴兴区产业、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才政策等各方面情况,探求中小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内在规律、面临问题和创新做法。有关情况如下。
一、城市竞争:中小城市发展亟需破解“人才困境”
我国大城市人才高度集聚,而中小城市人才明显不足。2022年全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中,排名前20位的城市全部是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其中有19座是超大特大城市。中小城市为何“引才难”“留人难”?又具备哪些后发优势?可以从六个因素进行分析。
(一)城市区位
人才向中心优势区域集聚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特征。中小城市的区位特点,一方面位于城市群“中心—外围”结构的周边区域或腹地连接区域,另一方面是县域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心区域。中小城市吸引人才具有城市“中心效应”的一般优势,但受到大城市人才集聚“虹吸效应”的影响,人才向大城市流失的现象普遍。研究表明,发展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可以有效弥补中小城市的区位劣势,推动人才区域间流动,促进中小城市人才回流。
(二)产业基础
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人才集聚,人才集聚助推产业升级,实现“产才”深度融合,是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首先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人才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奔赴”。相对于大城市而言,我国中小城市产业规模和聚集度不高,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各类人才较为欠缺。但同时,中小城市具备产业布局灵活调整的后发优势,叠加物流网络日益便捷带来的大城市产业外溢效应,也使得中小城市正在成为青年就业创业新的增长点。
(三)安居环境
城市对人才的黏性主要源自三个要素,一是经济要素,反映为工资收入水平。二是居住要素,反映为购房负担和人居环境。三是服务要素,反映为城市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水平。对青年人才而言,收入、购房和子女教育是选择就业和定居城市的主要因素。中小城市工资水平不高、教育医疗资源不足是短板,但购房成本较低、人居环境较好是吸引青年人才的重要因素。
(四)科研平台
大学和科研院所是科研活动和创新人才培养集聚的主要载体。我国优质大学和科研机构集中在中心城市,“985”大学高度集中在超大特大城市,中小城市通常仅有少数地方院校和职业院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承载能力有限,培养本地人才和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明显不足。
(五)城市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我国大都市的“国际风”“现代风”“时尚风”,已经深度融合于城市建筑与园林、饮食与购物、艺术与表演、运动与休闲、办公区与夜生活各个层面,成为青年人才向往都市生活的“硬核需求”。中小城市不如大城市繁华,却是许多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地,在现代与传统、国际与乡土、都市与田园之间打造文化写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六)人际纽带
大城市和新兴移民城市的人际纽带主要以工作和经济活动进行连接,人才发展机会相对公平,发展空间相对透明。中小城市是城乡融合的节点,“熟人社会”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人际纽带中仍然具有以家族、亲缘、人情进行连接的特点,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公平机会相对不足,人才引进容易出现“水土不服”。
总体看,中小城市引进人才面临共性难题:一方面受大城市人才集聚效应和虹吸效应影响,人才引进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受本地产业、财力、平台等资源条件约束,引才工作存在渠道窄、资金少、政策雷同、水土不服等问题,亟需打破传统人才引进思路,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人才引聚模式。
二、“吴兴样本”:人才竞争下中小城市如何寻找机遇?
吴兴区是浙江省湖州市的主城区,地处浙江北部、太湖南岸,是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中心,辖区面积872平方公里。2022年,全区户籍人口44.9万人,常住人口103.7万人,外来人口占比超过三分之二,人口密度1181人/平方公里。全区地区生产总值89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2.34万元,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60位,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地区。
2022年,湖州市全面启动“青创新城”建设,打造汇聚全国各地青年人才、海外留学人才创新创业的新兴城市。吴兴区作为湖州市主城区,提出“新青年城市”建设目标,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为亮点,打造青春之城、活力之城,形成城市与青年人才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新生态。
(一)立足区位特点,把握人才流动规律
从全国看,吴兴区依托长三角地区产业高度集聚、居民收入较高、教育资源丰富、创新平台密集的整体优势,人才“区位熵”优势明显,对东北地区 、中西部地区人才具有很强吸引力。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湖州市87.1万外来常住人口中,省内流入人口仅占12.5%,外省流入人口占87.5%,外来人口主要来自河南、贵州、安徽等省份。过去三年,吴兴区外来青年人口数量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近年来,吴兴区以“95后”大学生为重点加大青年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引进大学生数量超过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的10%。
从区域看,吴兴区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理中心,毗邻沪、杭、宁、苏等多个人才集聚高地和创新高地,人才“区位熵”在长三角地区仅处于第三梯队水平,区域内人才竞争力相对不足,人才向长三角地区一二线城市流失的现象明显。湖州本地最好的高校湖州师范学院2023届毕业生留湖率仅有26.3%,本地高校毕业生大多数向周边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全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流动。
基于区位特点,吴兴区把打造“全国人才的落脚地”作为引才定位:一方面作为长三角地区人才集聚新的增长点,面向全国引进高校毕业生,以校园招聘、专场推介、以“赛”引才等多种方式吸引青年人才来吴兴就业创业。2022年面向全国引进大学生2.09万人,2023年计划引进2.4万人,其中青年本科生1.2万人,技术工人0.9万人,青年博士80人;另一方面作为长三角区域内人才流动的重要节点,积极发展优势产业,承接区域内中心城市创新活动溢出和人才溢出,利用交通便利优势,突出吴兴区青春活力元素,为区域内高端人才“逆向”流动和本地人才回流创造优质平台。
(二)立足产业基础,推动产才融合发展
吴兴区产业以发达的制造业及衍生产业、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为主。2022年全区三次产业占比为2.8:46.9:50.3。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收入1027.06亿元,工业增加值175.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7.7%。数字经济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8%,对全区工业营收贡献率达到35.4%。吴兴区工业产业基础良好,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高,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态势明显。总体看,吴兴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童装产业)仍然具有优势,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智能装备产业)正在崛起。
吴兴区坚持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推动人才引育“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从吴兴区产业布局看亟需三类人才——复合型技术工人、研发和设计人才、创业团队。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吴兴区若干特色做法:一是积极开展“产才融合六个一千”行动,在网络、设计、美妆、物流等六大领域进行全国引才。二是以“赛”引才,在上海、苏州、北京等城市举办吴兴全球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聚焦10个核心产业领域“一城一产一赛”,每个入选项目给予千万资金支持,推动优质人才创业项目落地。三是依托新青年城市创新创业工场打造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依托太湖实验室与名校合作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多措并举推动形成工学融通、产教融汇、产才融合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推动本地院校深度参与产业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产业适配性和本地毕业生“留吴”率。
(三)立足安居需求,提高城市人才黏性
吴兴区平均工资处于浙江省中等水平,在长三角地区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房价处于浙江省洼地,购房负担小,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2022年湖州市房价平均每平方米1.07万元,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处于底部,远低于杭州市每平方米3.41万元的水平,也大幅低于毗邻的苏州和无锡两地。青年创业的办公租赁成本和定居的购房成本明显低于周边城市。同时,吴兴区实施“人才新政4.0版本”,对引进高校毕业生博士、硕士和本科生最高安家补贴分别达到56万元、29万元和21万元,对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最高安家补贴分别达到25万元、13万元和6万元,安居支持力度高于周边城市,有效增强了人才吸引力。
子女教育方面,吴兴区为引进人才提供了良好的随迁子女入学环境。2022年全区义务教育中小学47所,在校学生11.28万人。其中,随迁子女在校生2.45万人,增加8.74%。近年来吴兴区随迁子女入学人数稳定增长,反映出城市对外来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四)立足文化底蕴,打造青年城市名片
吴兴区历史文化悠久,是世界丝绸之源、茶文化发源地、中国书画之源、溇港文化之源。山水美,古有“人生只合住湖州”之誉,生态佳,今有“在湖州看美丽中国”之名。吴兴区围绕青年人“运动、音乐、时尚、创新、文化”五大元素打造“新青年城市”名片。我们实地调研了多项重点举措:在“运动”方面,建设全国首个奥林匹克青少年文化中心,建设矿坑运动乐园,举办射箭、水上运动等全国性赛事。“音乐”方面,建设“乐城里”综合体,成为中国好声音录制现场,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共建音乐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时尚”方面,建设湖州新青年中心,引入时尚高端业态。“创新”方面,打造太湖实验室和多个新型研发机构。“文化”方面,发展钱山漾遗址、太湖溇港、毗山遗址三大文化区块,引入央视《典籍里的中国》陈列馆落户,打造充分展现青年形象、青年气质、青年追求、青年实力的新青年城市。
三、“吴兴打法”:人才竞争中地方政府如何更加有为?
湖州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三、人才发展潜力指数居全省第一,吴兴区人才引进工作位居全市前列,是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与统筹推进的结果。总结“吴兴打法”的得与失,对地方政府引才工作具有启示借鉴意义,即:系统谋划、主动作为;需求导向、奋发有为;市场引领,顺势而为;立足实际、有所不为。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系统谋划,主动作为
“党管人才”主要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一抓顶层设计。湖州市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以创建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为目标,明确五年内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目标以及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0万人的发展目标。制定“南太湖精英计划”、打造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打造湖州工匠队伍、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建设湖州人才数字大脑,对人才工作作出系统布局。二抓政策实施。吴兴区广泛调研各地人才政策优劣和青年人才实际需求,在全面落实“湖十条”“人才新政4.0版”“才聚湖州 凤栖吴兴”人才安居政策、“飞英计划”的基础上,迭代大学生引进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发展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发展投入效益,推动人才政策向5.0版本升级。三抓协调联动。建立区县、部门、乡镇(街道、园区)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围绕新青年城市建设,“城市更新专班”“人才专班”多线配合,以季度为节点压实责任,纵深推进。四抓人才服务。打造“才安吴兴”人才服务品牌和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从应聘、就业、创业、安家、租房到购房,形成青年人才就业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
(二)抓住重大发展机遇,需求导向,奋发有为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级区域重大战略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吴兴区准确把握发展需求,立足政府职能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完善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入都市生活圈。以高铁湖州东站为核心,依托湖州市至上海、杭州、环太湖、安徽“四向辐射”城际交通网络,形成联结长三角中心城市“369”交通圈,市内三个“15分钟”出行圈,满足青年人才“大城市就业、中小城市生活”和“中小城市就业、大城市生活”两类模式的便捷交通需求。二是打造青年创新创业平台,链接企业高校人才三方需求。例如建设新青年城市创新创业工场,重点解决“创业孵化”和“产教融合”问题;建设西塞山科技谷、阳山时尚谷、太湖实验室,重点解决“科教融汇”和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建设湖州留学生创业园,重点解决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服务问题。三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以高品质的就业与生活环境为内核,统筹产业布局、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文旅融合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品貌和城市辨识度。吴兴“童装之都·智创新城”特色产业风貌区、“古韵新颜·诗画雅苑”综合品质区、“菰城寻源·山水画卷”县域风貌区等极具特色的城市更新项目列入浙江省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试点。
(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市场引领,顺“市”而为
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引进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市场化引才的可持续机制。一是平台建设和运行市场化。通过人才发展集团、城投集团等企业开展对新青年城市创新创业工场、留学生创业园等引才平台的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形成园区企业化运行和政府部门嵌入服务的工作机制,以落地项目的亩均效益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二是在解决企业发展需求中引才。例如,为帮助久立集团解决技术攻关难题,吴兴区推动引进刘正东院士到久立集团工作,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材料和部件“卡脖子”技术,也成为院士到民营企业全时工作的首例。在刘正东院士领衔下,久立研究院吸引一批青年高层次科技人才到吴兴工作。三是推动企业人才招引对接。组织本地200余家企业分赴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现场招聘,赴湖南、福建等地开展校地合作,实施“学子吴兴名企行”活动;推动本地高校与企业主动对接,为毕业生留湖留吴就业提供“一对一”服务。
四、调研思考:吴兴区打造青年人才高地的若干建议
吴兴区打造青年人才集聚高地处于起步阶段并取得一定成效,为“新青年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调研组根据在吴兴区调研了解的情况综合讨论,从四个方面提出初步建议。
(一)打造青年人才落地长三角的新门户
紧密围绕湖州市创建“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立足吴兴区发展实际,把“增流量”作为人才高地建设起步阶段的首要目标。定位为青年人才在长三角就业创业的“落脚地”,主打“就业第一站”和“创业学习”牌。一方面,“北上西进”建立青年人才引聚网络。主动到东北和中西部等内陆地区985、211高校和重点职业院校推介吴兴;加大吴兴企业与当地高校人才合作培养;多种形式拓宽毕业生招聘渠道;推动内陆地区高校毕业生在吴兴成立校友会、联谊会等人才网络。另一方面,“东连南拓”构建青年人才流动网络。为青年人才向长三角中心城市流动及回流吴兴提供服务。建立区域内人才工作协同机制,与沪杭宁苏等地做好“三个链接”:交通便捷链接、就业机会链接、创业学习资源链接。争取每年吸引各地青年人才来吴兴区就业2万人以上,短期创业学习1万人以上,把吴兴区青年“人气”和“流量”做大做强。
(二)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就业的新地标
围绕青年人才“就业”“学习创业”“创业”三大类需求,构建青年人才高质量就业的平台和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形成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解决好吴兴区产业发展与青年人才技能匹配的问题。以产业园区横向整合资金、平台、师资、实训基地资源,以产业链纵向整合龙头企业、技能标准、培训课程、人才评价等资源,推动产才深度融合,提高青年人才就业质量。二是针对浙江省青年人才偏好创业的需求,推动文旅、文创、运动、休闲等产业龙头企业在吴兴设立创业工场或创业训练营,形成青年创业前学习培训体系。三是统筹孵化资源,形成青年创业“一站式”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扶持,建立青年创业项目全周期金融支持体系;强化要素协同,帮助解决青年创业的具体问题。
(三)培育青年人才凤栖吴兴的新优势
一是巩固吴兴区居住成本、文化底蕴、人居环境和交通便捷的传统优势,落实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强化“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围绕“新青年城市”提出的“运动、音乐、时尚、创新、文化”五大青年元素,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既要重视“奥青中心”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更要立足吴兴环境特征和历史文脉,在城市空间组织、公共空间体系、街区风貌等方面对五大青年元素作出精细化融入。三是加快发展优质教育。像兴办实业一样兴办教育。加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投入,培育几所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中小学,形成吸引青年人才新优势。大力支持湖州师范学院等本地院校高水平办学,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聚能力,提高本地毕业生“留吴率”,提升教育服务吴兴区人才建设的能力。
(四)探索吴兴青年人才服务的新模式
拓展青年人才服务“数字化”“专业化”路径。一是推进人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对接湖州市人才数字大脑建设,加快吴兴区人才工作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架构建设,形成人才服务数字化业务应用体系;采集关联各类人才数据,夯实人才工作数字基石,实现完整、及时、动态管理;完善人才服务应用场景,围绕人才“引育留用评”各个环节优化服务流程,提高人才服务水平。二是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推进服务供给多元化,人才配置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提高吴兴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综合实力,加大建设投入、丰富服务业态、创新服务模式,持续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对产业人才配置的贡献率。
(文/2023年秋季学期司局级干部进修班调研组成员:李建伟、刘理晖、王野、陶莉莉、密忠祥)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4/0711/76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