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焕发万千乡村新气象——四川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调查
焕发万千乡村新气象——四川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调查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四川在“千万工程”经验指引下,努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让万千乡村呈现新气象,绘就和美新画卷。在此过程中,四川如何补短板、铸长板?怎样打造彰显各地特色的美丽乡村?近日,记者走进四川多个乡村实地调查采访。
初夏时节,走进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羌寨被起伏的山峦围绕,山谷间流淌着清澈见底的小溪,这座有着“云上羌寨”美誉的村庄里游人如织。农家乐里,山珍炖鸡、石磨豆腐等羌族特色美食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石椅村是四川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去年11月,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省级层面出台的首个指导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地方标准。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四川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摆在突出位置,以城带乡、以点带面突破城乡融合发展难点,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稳步发展优势产业
4月底,以5栋徽派古建筑为主体的课耕山居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古村落里、老宅院内,工人正在加紧完成最后的工作。该项目一期总占地面积8610平方米,涵盖乡愁民宿、乡村文化和非遗传承等板块,即将成为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凤凰村又一旅游景点和文化研学基地。
“从桐岸读水到半隐山舍再到课耕山居,村里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加入,与村集体共同打造文旅项目,以观光农业和民宿经济为引导,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在青山绿水间找到了致富渠道。”凤凰村职业经理人夏志鹏告诉记者,凤凰村近两年累计接待游客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农户人均增收4000余元。
无论是凤凰村还是四川省其他乡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历来是传统优势产业,村民此前大多靠务农为生,不少地方缺少带动村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四川明确提出,建设“宜业”乡村,要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做好“土特产”文章,整体提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竞争力从何而来?来自彰显自身特色且具有明显增收实效的乡村产业。
作为农业强省,四川各地有不少叫得响的农产品,做好“土特产”文章,成为乡村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路径。
“曾经,购买我们蜂蜜的主要客户是海龙村附近的企业。今年3月,村里的凯歌好礼行开业了,按照商店运营方对产品浓度、包装等的要求,我进一步提升了蜂蜜品质,价格也上涨了20%,如今是上得了台面的农产品了。”养蜂人王勇口中的凯歌好礼行位于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商店里聚集了来自安居区的米、油、酒、黄桃罐头等传统特色农产品和区内农户自己种植、养殖的初级农产品。
“今年年初,我们开通了线上直播间,帮助农户售卖土特产,不到1个季度就实现了近20万元的营业额。4月中旬开始,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迎来了日均近千人的客流高峰。我们将继续围绕‘川字号’土特产做文章,助力园区发展提质增效。”四川凯歌农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原说。
农村要发展,离不开像王勇这样能干肯干的广大农户,也离不开思维活络的致富带头人。
“下午3点这会儿正是厂子里人少、车少的时候。凌晨四五点,厂区人山人海,连个落脚的地方都难找。”记者在四川丰之华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冻库外见到了公司管理人员唐贤德。公司位于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丰华社区,镇里有悠久的柑橘种植历史,柑橘年产量长期维持在9000万公斤左右。
为满足黄丰及周边乡镇的柑橘冷冻、包装、运输需求,丰华社区牵头争取上级政策、整合集体资源、吸引镇里其他村入股,创建了四川丰之华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今年一季度,村集体经济收入28.5万元,公司冻库收入13.5万元,柑橘加工包装费收入15万元。除了筹建丰之华公司外,村集体还争取到项目资金修建了乡村酒店,引入专业人士经营。自2月正式营业以来,已经实现营业额20万元,未来村集体经济将进一步壮大,村民也可以通过发展自家产业、农闲务工等渠道实现增收。”丰华社区党委书记张仕云说。
这些年,在各类乡村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四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截至今年4月底,四川省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并登记赋码发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达51424个。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在四川,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富起来的村子有很多,不少人尝到了发展红利,回到家乡创业或就近务工。“钱袋子”鼓了,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心就定下来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参与者。
为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四川提出以党建引领提升治理能力,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计划今年培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00个、省级示范村1000个、精品村100个。
乐山市夹江县新场镇东风村是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之一。“我们村两委班子共6人,是从村里的农村家庭能人、致富带头人中民主选举出来的,平均年龄41岁,大中专以上学历5人,实现了班子能力、年龄、学历‘一升一降一提升’。”东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肖国贵告诉记者,东风村搭建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网,组建的15个党小组与若干党员中心户、志愿者带领群众共护村容村貌、共谋产业发展。
一系列措施提升了东风村的治理效能,记者调研走访的不少乡村中,无论是发展产业还是人居环境整治,当地群众都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融入乡村治理工作,成了乡村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
“村里每年都要开展‘文明经营户’评选活动,我们经营的农家乐、民宿就像村里的‘面子’,要想把生意做好,除了要保证环境整洁、饭菜可口,还要礼貌待客,全村老少要齐心协力,保住‘示范村’这块金字招牌。”石椅村农家乐陈家大院的老板车春华说。
石椅村对照4A级景区标准进行房屋风貌改造,通村路、连户路、产业路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升级,村里85%的农户成为农文旅经营户。2023年,石椅村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余万元。
“石椅村是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自治意识也越来越强。”石椅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介绍,村里开展文明实践大讲堂,培养了20余名“田秀才”为群众服务,成立了由村组干部、老党员、新乡贤组成的“红白理事会”“乡风文明监督会”等组织,常态化对全村群众开展监督教育工作。
以积分制管理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在四川也有不少成功实践。通过积分制管理,可以降低治理成本,还能够提升政务、村务等管理服务的协同水平,近年来成为智慧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德阳市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经过股份制改革,村集体办理了四川省首个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营业执照,先进的治理理念不仅为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提供了门道,更让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改革“先锋”村。
“去年年初,三水镇首家积分超市在友谊村开张,我们将积分和志愿服务、村级事务管理相结合,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积分不仅可以换取商品,当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广汉农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还能享受贷款优惠政策,积分越多,贷款额度越高,利率越低。目前,友谊村全村已获得授信金额100万元。”友谊村党委书记舒军说。
除此之外,四川还以数字化撬动乡村治理的高效能。2023年4月,四川在有条件的村试行推广运用“川善治”乡村治理微信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涵盖了书记说事、村民说事、党群服务日记等9个板块,目前已有26328个村庄入驻。
各展其长各美其美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坚持统筹兼顾和协调推进,还应当遵循乡村建设规律,找到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近年来,四川先后出台了《四川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四川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方案》等文件,着力提高乡村建设水平。
将政策进一步细化落实到具体村落,离不开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在落实过程中,不能追求整齐划一,更要防止千篇一律,要让万千乡村各展其长、各美其美。
南充市蓬安县新园乡宽敞沟村在落实相关政策时,紧紧抓住农民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事情,让大家看见实实在在的变化。“比如,我们修建了23公里连社连户水泥路、8处集中供水设施,12个垃圾集中处理点实现对全村覆盖。通过实施‘归雁工程’,吸引6名优秀农民工回村进入后备干部队伍,为农村新型人才培育注入了活力。”宽敞沟村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振华介绍。
建设“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关键,自2018年起,四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5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5个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逃离城市的“水泥森林”,漫步在田野乡间体验慢节奏的生活,友谊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23年,友谊村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下午3点左右,农家乐闻香居的客人稍微少了一些,老板文华仲却没有歇着,他一边打扫餐厅,一边和员工商量晚餐的备菜。
“我的农家乐是一栋两层小楼,有600多平方米,打扫卫生的工作可不轻松,大门紧邻鱼塘,防蚊防虫不能马虎。”文华仲衣着整洁,搞起卫生来动作麻利,边边角角也不放过。
像闻香居一样的农家小院在友谊村有很多,错落有致、一院一景,是全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生动写照。村里按照2%的比例配备了农村保洁员,积极维护村里村外、道路沿线、公园绿地、沟渠河塘、水面坡岸等公共区域的环境整洁。引导村民实行垃圾源头分类投放、分拣收集,有效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农村“慢生活”的舒适和惬意既离不开人居环境的改善,也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走进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阳光明媚,游人如织。“来来来,我带你参观一下我的‘老房子’。”刚收好碗筷,王波小吃店的老板王星云便带着记者来到了距离小吃店10米远的“老房子”。之所以用“老”字来形容,是因为房子从盖房至今已有近30年,虽然房龄老了一些,房子的布局和设施却很新。
两年前,一家茶馆租用了王星云年久失修的房子并进行了整体打造,王星云一家搬离老宅,住进了城里的房子。后来,他又返乡开起了小吃店,一边收着房租一边经营小店,日子过得十分红火。
如今,茶馆、咖啡店、电影院,这些曾经只有在城里才能见到、享受到的服务场景在海龙村一应俱全。
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开展农房和村庄现代化建设……一项项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措施正在四川相继落实,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乡融合双向奔赴
肖国贵回忆,2007年他刚回到老家东风村时,这里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我的祖辈都生活在东风村,接到回村担任村委会主任一职的通知时,我很犹豫。回到一贫如洗的村子,靠什么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东风村距离夹江县中心城区有10多公里,因为没有产业支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曾在全县处于垫底水平。近年来,村里按照“山上种茶、茶林间种、山下种粮、稻药轮作”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集中连片种植了7000余亩水稻、茶叶等。建设占地面积95亩的红苑、蓝苑两个聚居点,修建安置住房220套,节约腾退耕地65亩。2019年,东风村全村脱贫。2023年,村人均收入超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1万元。一些企业嗅到了发展的“东风”,来到村里布局农业产业。这些年,村里培育了2家四川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家庭农场、7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城乡要素双向奔赴、城乡产业共振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少乡村积极引入人才、技术、资本,打开城乡要素交换流动的大门。
“依托中央、四川省和乐山市配套的100万元农村发展资金,我们村建成了蔬菜出口备案基地4000亩,大量蔬菜直销香港、澳门等地。”夹江县甘江镇金银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俊海告诉记者,夹江县农业农村局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乐山分院建立了校地合作模式,分院相关专家会定期到金银河村开展送农技下乡服务。金银河村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配套建设180平方米催芽车间,6000平方米智能育苗大棚,推广“订单式”育苗服务,全年可育苗8批次约500万株,产值约500万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实地走访后不难看出,“宜居”的重点是缩小基础设施“硬差距”、填补公共服务“软落差”,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宜业”的指向,是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和美”的两大着力点,则是持续提升治理水平和改善人居环境。
“四川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我们坚持从省情农情实际出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启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加快建设生活宜居、发展宜业、治理有效、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蒋刚说。
把群众所盼作为落脚点
在实地走访与调研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杜绝‘一刀切’和‘齐步走’”。话语背后透露的深意是,不能为了追求建设成效做“面子工程”,要抓住短板和要害,把群众所思所盼作为落脚点,让万千乡村各展其长。
特色产业发展要聚焦全链条、新业态。产业发展起步早的乡村,大多依靠返乡创业“能人”带动一部分群众先富起来,产生示范效应,激发脱贫致富的热情。随着产业发展渐成规模,不少村庄意识到“单打独斗”的路子是走不通的。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还应当看到,产业振兴要顺应市场规律,实现从初加工到仓储保鲜、电商销售等产业链后端的延长;更要适时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带动乡村旅游、餐饮等发展。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一个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村庄整洁有序、人居环境舒适。然而,不少乡村还存在水、电、路设施不健全等事关农村民生的突出问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十分重要。针对问题和短板,四川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基建投融资机制等方式,引导资源向农村倾斜,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在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建强农村思想阵地等方面下功夫,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个个美丽的村庄,如何变“盆景”为风景?和美乡村建设过程讲求的是“和而不同”,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村容村貌规划,都应当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只有这样,才能让“盆景”连片,形成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4/0607/70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