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进“一扇门”解“万千事”,青海大通以“五治”融合奏响乡村基层治理“和谐曲”
进“一扇门”解“万千事”,青海大通以“五治”融合奏响乡村基层治理“和谐曲”
民警向辖区群众发放反诈宣传资料
讲解宪法知识
《北川说法》录制现场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2023年以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为牵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以移风易俗网红直播间、“阳光村务”平台、“积分超市”、穿警服的副书记等平安建设品牌为抓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大通经验,构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建引领以“小网格”撬动基层“大治理”
党群关系愈发密切、邻里之间更加和睦、社会氛围日益和谐……近年来,大通县小石山社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政治引领、服务善治、民主自治、多元共治、和谐法治、向善德治“六突出六治”工作法,构筑社区党建新格局,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小石山社区党支部书记王贤兰介绍,“我们通过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机制,把党组织的活动拓展到居民小区,延伸至楼栋及家庭,引导党员主动争当楼栋长,着力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责任主体、小区楼栋为管理单元、党员楼栋长为骨干力量的社区治理网络,不断开展党建引领好、邻里关系好、卫生环境好、服务管理好、群防群治好的‘五好楼栋’创建工作,逐步夯实社区治理根基,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米’。”
“自从村里建起爱心超市,大家伙儿争着赚积分,不仅环境改变了,村里的风气也在不断好转,大家的文明素养也在不断提升。”大通县桥头镇老营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兴文说,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服务功能,探索党建引领“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新路径,采用“以行动换取积分,以积分换取所需物品”方式,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有效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激活“红色引擎”,赋能基层治理,是提升治理质效的妙招之一。大通县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开展“一村一亮点”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使党建引领“常态化”、党建品牌“特色化”、服务大局“精准化”,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让“红色力量”为乡村治理赋能助力。
主体多元化,管理更精细。大通县依托现有“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以自然村和小区、楼栋划分四级网格1261个,由村(社区)干部、自然村长担任四级网格长,将村警、在职党员、楼栋长、河湖长、林草长、志愿者等纳入网格员队伍,完善“多网合一”“五级包联”“十户联防”模式,实现“网格吹哨、部门报到、乡镇联动、党群参与”治理体系,形成县乡村组同频共振,部门社区协作配合的强大合力,缩小服务半径,提升服务效能,让“网格化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构建“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乡镇”社会治理格局。
如今,在大通县的社区、乡村,活跃着99名身着警服的副书记,他们既是管片儿民警,又是基层党组织一员。同时,还有2899名在职党员入格报到,实现多员入格。该县积极拓展和运用“石榴籽家园”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深化“警格+网格”相融合,打造“大鹤”“小高”社区警务工作室,充分发挥社区民警专业防控能力,提升“1+1>2”的基层治理效能,实现对网格内社会治安的全方位管理。全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开展村级提级监督试点工作,强化对村级“小微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通过星级销号方式,进一步提高党组织战斗力。举办乡村治理骨干培训班,培训60人次,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创新举措打通基层“神经末梢”让治理萌发“新芽”
“感谢你们前前后后的调解,为了我们的事,让你们费心了。”大通县多林镇下浪加村村民李某走出“红色驿站”时,舒了口气。因为土地纠纷,他和老邻居多年互不相让,最近村里的调解工作队伍上门排查发现问题后,邀请双方座谈协商,终于消除了彼此间长久以来的隔阂。
这是大通县建立矛盾调解工作机制“1496”(寓意“有事就了”)带来的新气象。通过建立党建+1496矛调机制,将每周四定为“村民诉求说事日”,把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土地纠纷等九个重点领域纳入调解范围,邀请司法公安人员、“两代表一委员”、退休老干部等“六大员”组成专兼职调解工作队,现场调解矛盾纠纷。
同时,严格落实领导接访下访和重大矛盾纠纷县级领导包案工作机制,信访案件化解率达95%以上。2023年以来,该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858起,成功化解2848起,调处率达99%,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平安建设目标,形成良好的乡村治理氛围,确保平安建设工作再提档再升级。
“咱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能丢,特别在家里遇到红白事时,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不讲排场,不比阔气……”2023年8月3日,大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大通县文联、东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东峡镇仙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举办以“传承好家教弘扬好家风”主题的直播活动。直播过程中,通过故事分享、热烈讨论、交流互动,倡导网友和群众反对高价彩礼、薄养厚葬、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等旧俗陋习,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引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移风易俗的宣传从线下到线上,是一次突破,也是一次创新。大通县持续强化宣传教育,创新移风易俗活动载体,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通过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句半、花儿、皮影、打搅儿、贤孝、短视频等,将移风易俗、文明乡风融化在群众的心灵深处。同时,积极开展文明村镇(社区)、文明家庭等创评活动,创建县级以上文明单位(标兵)42家,文明村镇249个,文明家庭21户、创评“五星级文明户”2300余户。依托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调动村民参与公共服务、乡村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数字赋能为乡村基层治理插上智慧“翅膀”
“我平时没事干喜欢打开手机看看视频,《北川说法》这个栏目很接地气,普法志愿者们详细讲解了很多法律知识,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一些法律问题,帮助很大。”大通县东峡镇仙米村村民张克勇说。
打造“云端普法”品牌,是大通县加强法治宣传、拓展普法途径的尝试之一。作为线上直播节目,《北川说法》邀请大通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单位的资深业务工作者化身“说法人”,每期围绕真实案例进行讲解,为群众“以案说法”“以案释法”,权威解读典型案例、诠释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建议、传递公平正义,帮助群众有效避防法律风险,逐步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和习惯,进一步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使法治信仰浸润人心,法治宣传真正做到多领域、多方位、多层次覆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自2023年8月《北川说法》开办以来,参与直播互动人数10万余人次,观看量13万人次,点赞量14万。
“你看,6月份,村委会创办了爱心超市共花去2515.1元,现在村里大大小小的支出我都一目了然,再也不用跑到村委会去问东问西了。”大通县城关镇阳坡村王大爷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阳光村务”平台,一边说。过去,村(社区)里的各项支出和报账只有各村(社区)的“两委”成员熟知,村民对这一环节常常都是“后知后觉”,由此产生了不少误解和矛盾。现在,按照“村财镇管”的财务管理模式,各村(社区)到镇上报账时,必须提供在“阳光村务”公开的相关资料,作为报账的必备要素,这一审批环节的增设,使得财务公开程序更加完备、公开实效更加充分,让“阳光”彻底照亮了群众的心,解除了群众的疑虑。
进“一扇门”解“万千事”。走进大通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办事群众在导服台前讲明事由后,工作人员随接随办,信访、司法、网格、综治等多重力量的叠加效应实现诉求受理、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社会帮扶等服务全流程一体化。
2023年,大通县积极推进“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建设,整合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等资源力量,信访、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卫健等部门进驻开展服务,根据职责派单至服务窗口,服务窗口协调处置并反馈至中心形成闭环,成为矛盾纠纷化解“中央处理器”,形成“52N”常驻+轮驻+叫驻模式,“一站式”服务让百姓有事不难办。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突出数字支撑、注重社会参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通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施伟表示。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4/0129/68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