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福建宁德市:探索创新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 推动干部人才资源向乡村一线聚集
福建宁德市:探索创新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 推动干部人才资源向乡村一线聚集
一、背景
调研发现,一些偏远地区党员群众大量外出务工经商,近2成的村常住人口不足100人,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产业空壳化问题突出;部分村级组织带头人能力素质偏低、视野不够开阔,难以承担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等任务。同时,全市处科级领导干部整体年龄偏大,近1/3年龄超过55岁,队伍老化比较严重,而这一部分干部理念先进、经验丰富,有意愿回到乡村大舞台发挥更大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宁德市全国首创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聚焦乡村急需点,精准架设人才“供需桥”,把临近退休、享受职级待遇,且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处科级干部盘活起来,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担当作为,既破解乡村人才紧缺难题,又优化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干部人才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精准选派,确保干有力量。紧扣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常态化精准选派“能打硬仗胜仗的人”到乡村振兴主战场。精准选人。通过发出一封信、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方式,号召领导干部报名参加、反哺家乡,市县党委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先后选派5批440名指导员(市级137名)到村服务。精准定村。坚持以县为单位,摸清域内行政村的基本情况、资源禀赋,把握人口比较集中、有一定发展潜力等条件,摸排出800多个特色分明、极具潜力的“需求村”。精准衔接。坚持因村选人、因人定村,综合分析“需求村”资源禀赋、报名对象专业特长、选派单位优势等,把最合适的人派到最需要的村,基本实现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306个产业薄弱村、161个老区基点村、122个金牌旅游村等选派指导员全覆盖。
(二)坚持目标管理,确保干有标尺。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指导员管理服务办法以及考核评价指导意见,将目标管理贯穿指导员履职工作始终。注重设岗定责。指导员由市县党委组织部、乡村振兴办负责日常管理服务和业务指导,组织关系、日常管理权限下放给乡镇,直接抓、直接管。同时,从推动产业发展、夯实基层组织等6个方面,给指导员 定岗、定责、定目标,明确“干什么” “怎么干”。注重项目推进。根据县级乡村振兴年度目标任务要求,乡镇每年初为指导员量身定制不少于10项的重点任务项目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项目清单由县级组织、乡村振兴办审核把关,年底对照清单开展考核,逐项推动抓好落实。注重刚性约束。建立健全住村服务、工作例会、请销假等制度,指导员每月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16天,建立负面清单,对存在无故旷工、无正当理由离岗连续超过15天等问题的指导员,及时“召回”调整。
(三)坚持从严考核,确保干有动力。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推动指导员履职尽责,激励担当作为。开展“双述双评”。指导员任职满整年,围绕本人履职承诺情况、岗位目标落实情况以及思想作风、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等方面内容,向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进行述职,接受组织考核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加强跟踪考核。突出“真考核”,把指导员列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线跟踪考察对象,建立健全工作月报、半年复核、年度考核等制度,县级成立考核组、市级成立5个复核组,采取实地察看、走访党员群众等方式,考准考实指导员工作实绩,逐一明确“优秀、良好、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5个等次。综合运用成果。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发放奖励金的重要依据,对年度考核“优秀”的指导员优先晋升职级、发放一定奖励金,对年度考核“基本称职”及以下等次的由组织部部长、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提醒谈话,不胜任不尽责的及时 “召回”。2022年,宁德市评选表扬11名“金牌指导员”、39名“优秀指导员”。
(四)坚持暖心服务,确保干有保障。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关心关爱驻村干部的指示要求,持续完善教育培训、健康保险、激励保障等措施,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指导员后顾之忧,让他们干得舒心、驻得安心。强化挂钩帮扶。实行“责任、项目、资金”三个捆绑,将驻点村作为党委(党组)书记的党支部联系点,每个驻点村都安排1名市县领导联系指导、3-4家单位挂钩帮扶,市县给予每个指导员驻点村10-15万元项目资金,落实扶持政策350多项,给他们提供最大支持。强化教育培训。分级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依托闽东乡村振兴学院、研究院等平台载体,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宁德市委先后举办6场次出征会、座谈会,市委书记带头上“第一堂课”,并组织指导员前往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拓宽视野。强化基本保障。每年安排办公经费、健康体检、办理意外保险等,配备1名乡村作为助理,解决好吃住行等后顾之忧。由县级组织部长担任驻村工作队领队,经常性走访慰问、谈心谈话,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加油鼓劲。
三、工作成效
(一)交出了亮丽答卷。实施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精准架设人才“供需桥”,从机制上畅通干部人才下沉乡村振兴一线的通道,是宁德答好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精彩答卷,也是创建“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最具闽东特色、最有辨识度、最富原创性的制度创新。该制度写入中共福建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文件、省委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全国20多个地市来宁调研考察,为各地推进干部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和样板。
(二)呼应了群众关切。指导员驻村后,带动更多力量、资源、资金要素向乡村一线集聚,共争取各类帮扶资金近7亿元,着力解决基层党员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4286个, 组织实施公路硬化、安全饮用水等民生基础设施项目2856个,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开展房屋外立面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等,驻点村旧貌换新颜,让村民群众得到普遍实惠,也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充分认可。大家反映,这是新时代党建工作服务发展大局的生动实践。老百姓都说,给钱给物给个项目,不如配个好指导员。
(三)推动了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指导员谋划推动工作站位更高、视野更宽、力度更大。2019年10月以来,440名乡村振兴指导员推动城市资源全面反哺农村,回引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885个,投资额达6.76亿元,实施农村产业、集体经济项目1461个,农事体验、乡村文创、旅游民宿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指导员创新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搭建村集体与群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带动2万多户群众增收,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长1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2万元,让村集体和农民享受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四、探讨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大力总结推广“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农村工作机制,通过下派党支部驻村第一书记与科技特派员为核心的人才嵌入,带动城市的各种资源向农村下沉、倾斜和延伸。宁德市推行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是新形势下基于这一逻辑的有益尝试,是继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后,推动干部人才资源下沉服务乡村服务发展的又一制度创新。主要启示有3个方面:
(一)确定特定对象选派,盘活了干部资源。指导员多是临近2年退休的处科级领导干部,他们大多事业有成,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熟悉三农政策,思路比较开拓,有意愿、有情怀、有能力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他们到村担任指导员,既畅通了临近退休的领导干部回归乡村、回报家乡的渠道,把这些传统意义上“退二线”干部资源盘活起来,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担当作为;还破解农村人才缺乏、引才乏力问题,推动理念、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要素下乡,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二)带着特殊任务下沉,聚焦了振兴使命。选派指导员,目标直指乡村振兴,所驻的村也是乡村振兴任务最重的村,指导员想方设法跑项目、找资金、要政策、谋发展,推动理念、产业、治理、文化等在内的城市资源全面反哺乡村,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同时,指导员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话家常,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得到基层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凸显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这一机制让组织、干部、基层都感到满意,实现了多方共赢。
(三)采取特别举措管理,激发了干事热情。针对指导员队伍职级高、威望高、年龄大、影响大的特点,量身定制了针对性强、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服务办法,做到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扎实开展一线跟踪考察,实行工作月报、季度进点、半年复核、年度考核,重点了解他们在村在岗、争取项目资金、推动乡村发展等情况,考准考实工作实绩。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对年度考核“优秀”的指导员优先晋升职级,对年度考核“基本称职”的进行提醒谈话,对“不称职”的实行“召回调整”,以严的管理把指导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3/0705/65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