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践经验 重庆市荣昌区:探索以“小院+”推动党建引领乡村善治

重庆市荣昌区:探索以“小院+”推动党建引领乡村善治

近年来,重庆市荣昌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以10至30户左右群众聚集的农家小院为基本单元,以“小院+”推动党建引领乡村善治,有效激发群众参与意识、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切实解决乡村治理困境,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背景情况

重庆市荣昌区地处成渝主轴黄金联结点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桥头堡”,距重庆90公里、成都240公里,幅员面积1077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15个镇,总人口86万。2019年,荣昌区直面乡村治理中党建引领不强、治理焦距不细、工作合力不足、群众参与不够等问题,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以“建美丽庭院、树文明新风”为理念,探索集中10至30户临近的农家小院创建“新风小院”。在区委组织部的牵引下,整合宣传、政法、民政等8个部门资源下沉到小院,与群众一道解决需求和难题,产生了积极效果,衍生出“小院讲堂”“小威送法”“美家美户·姐妹相助”等新内容。2021年,参与小院建设的部门拓展到14个,在完善创建指标、出台工作办法、健全小院评星机制和退出机制的基础上,荣昌区将“新风小院”“小院讲堂”等整合升级为“小院+”品牌,进一步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放,把治理效能有效覆盖到乡村最末端。2022年,出台《荣昌区以“小院+”推动党建引领乡村善治实施方案》,按照“一年有片、两年有块、三年有面、五年全覆盖”的目标,推动实现党建引领好、群众参与好、人居环境好、邻里关系好、文明新风好,让小院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党建引领机制,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在区委统一领导下,将组织、宣传、政法、民政、司法、农业农村、群团等14个区级部门关于乡村治理的项目、资金、资源和工作等优化打包至“小院+”实施,建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小院内建立党小组,党员不足3人的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建立联合党小组等方式加强党的工作覆盖,构建“镇街党(工)委—村级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支部—小院党小组(党建指导员)”的组织体系。把小院作为党支部(党小组)活动阵地,推动网格向小院下沉、组织活动向小院延伸。二是突出带头引领。在村级党组织和党建指导员的指导帮助下,选好小院“带头人”。对有党员的小院,引导群众将党员推选为“小院院长”,发挥党员带头表率作用;对没有党员的小院,由党建指导员代行院长职责,组织小院群众开展“小院+”建设,在小院运转正常后,再组织小院群众推选合适人选担任院长,引导群众始终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活动。三是发挥示范引领。深化“党员百分百”评价机制,开展党员亮身份、亮岗位、亮承诺和比作风、比担当、比贡献的“三亮三比”行动,发挥农村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推动“小院+”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联户机制,推动1名党员联系小院内及周边的20至40户左右群众,帮助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搭建党群“连心桥”。

(二)探索小院建设路径,树立乡村治理示范。在全区范围内选择10至30户较完整或集中的传统院落,组织开展“小院+”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小院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规范建设标准。按照“村民自愿申请、村级审核上报、镇街评估确定、区级复核把关”流程,采取“赛马机制”进行评估,每年择优确定一批小院进行建设,确保数量和质量兼顾,5年内逐步实现“应建尽建”。出台“小院+”实施方案,制定宣传发动、自愿申报、推选院长等“十步工作法”,明确有自治办法、有规范展示等“五有”标准,规范化推进小院建设。每年底对小院建设开展验收评估,合格的给予星级评价结果并授牌,每年按照30%比例进行滚动抽查复核。二是丰富建设内容。围绕小院“+服务”,探索“小院点单、村级接单、区镇两级买单”等方式,推动各级资源力量向小院汇聚。广泛开展“+思想”“+送法“+文化“+连心“+志愿服务等工作,鼓励各镇街、村社结合实际探索广播、快递、路灯等服务进小院,丰富小院+”的内涵和外延。坚持因院制宜,充分挖掘每个小院背后的传统习俗、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文化底蕴等特点,逐院细化建设方案,做到“院院有特色、处处有乡愁”。三是健全带动机制。开展“画最大同心圆·建美丽同心院”行动,以全体在家农户为基数,按照“核心区”“带动区”“辐射区”分类推进、有效衔接。在建成小院内“核心区”的基础上,将小院周边散居农户作为“带动区”纳入治理,并进一步将剩余的散居农户作为“辐射区”进行网格化管理,实现内外联动、联建共建、服务共享,提升小院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乡村治理活力。充分尊重群众在“小院+”建设、管理、运行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小院治理架构,引导群众有序有效参与小院治理。

一是选好“院管家”。指导成立小院议事机构,推选3至5名品行好、有能力且愿意为小院服务的党员群众作为“小院管家”,组成小院院委会或理事会,负责小院的日常管理、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矛盾化解、法律普及等工作。二是议好“院落事”。对涉及本院落的重要事务,如小院建设方案、公共设施维护等,在小院党小组(党建指导员)指导下,由小院院委会或理事会初议,然后提交全体小院群众讨论决定,做到群众的事群众商量办,持续激发小院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实现“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三是定好“小院规”。积极引导小院群众共商共定小院院规、小院精神等,持续塑造小院文化,逐步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探索以“百分百银行”为平台,建立小院积分兑换奖励机制,结合小院公约和评比活动,鼓励小院群众主动参加积分,依据得分情况进行奖惩,调动参与积极性。如万灵镇开发“智村”APP,将积分发送至小院群众“智村”账户,小院群众可采取网上下单或到超市自提等方式,将积分兑换成所需生活用品,有效激励群众投身小院治理。

(四)创新推动“三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质效。坚持以“三治融合”为抓手,创新开展各类小院活动,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切实提升基层治理实效。

一是引领自治增活力。将“小院+”作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在小院申报、人居环境整治、服务资源下沉等过程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实现乡村治理从“替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动员小院内成功人士、党员群众通过投资投劳、捐款捐物等方式参与小院建设,推动共建“美好家园”。二是引领法治强保障。在小院建设中广泛融入法治元素,组织政法、公安、司法等单位党员干部和法律工作者到小院开展法治教育、反诈宣讲等,打造“小威送法”“法润乡村”等普法品牌,不断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培育浓厚法治氛围,使法治建设在小院落地生根,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引领德治树新风。在小院中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并设立“红黑榜”,引导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常态化组织开展“小院讲堂”、垃圾分类、衣橱收纳整理、全民健身运动会、“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小院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三、工作成效

近年来,荣昌区已建成各类示范小院168个,直接带动5000余户农户受益,给乡村人居环境、群众精神面貌、邻里关系等带来了明显变化,得到了农村群众的普遍支持和市级部门、国家有关部委高度肯定,先后被新华社、半月谈、中国组织人事报、乡村干部报等媒体报道,并入选乡村振兴系列丛书《村民委员会工作手册》典型案例。在“小院+”引领推动下,荣昌区已有1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54个村(社区)获评市级及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区2020、2021年度群众安全感调查分别达99.17%、99.7%,2021年荣昌区被表彰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

通过实施“小院+”工作,主要带来了以下成效:一是党建引领更加有效。“小院+”搭建了党组织、党员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到小院,党员在小院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声音能及时传递到每家每户,小院成为党组织的“前沿阵地”。二是治理焦距更加精准。结合成渝地区乡村院落实际情况,把治理单元从村民小组调整为10至30户的农家小院,建立了到院、到户的治理架构,实现了乡村治理精细化、精准化;同时按照“核心区”“带动区”“辐射区”分类推进,发挥了小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切实把基层治理的效能覆盖到乡村最末端。三是资源整合更加有效。“小院+”通过强化区委统筹和部门联动,使党的各项政策和各级资源力量向小院聚集,推动了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投,形成治理资源的叠加效应,变“各自为政”为“合力共建”,构建了“齐抓共管”的乡村治理工作格局。四是群众参与更加有效。通过“小院+”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文体娱乐、普法宣传等活动,从正面引导群众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创新推动“三治融合”,让群众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基层治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小院成为群众热爱的“幸福家园”。

四、经验探讨

荣昌区以“小院+”推动党建引领乡村善治,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实践,为着力破解一系列基层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提供了参考:

一是解决农村基层治理聚焦过大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基层治理的焦点都是网格,网格大多以传统村民小组为单位,人数从几百人至上千人不等,体量比较大,治理起来有难度。“小院+”工作把农村基层治理的焦点从网格下沉到农家小院,并逐步辐射到周边农户,聚焦更集中,治理更有力有效。

二是解决基层负担较重的问题。组织、宣传、政法、民政、司法、农业农村、群团等各个部门,都承担了基层治理的部分职能,基层疲于应付各部门不同的工作要求和考核指标。“小院+”工作囊括了各部门的主要指标和成效目标,指标量大幅减少,减轻了基层负担。

三是解决资源统筹不足的问题。镇街每年底确定好“小院+”建设目标,有利于把次年关于基层治理的各类项目资金统筹起来,防止“撒胡椒面”的问题,资金使用效率更高,项目实施更有成效。

四是解决农村矛盾多发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媒体的发达,村民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农村正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变,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大了矛盾纠纷的发生率。通过实施“小院+”工作,由民主推选出来的院长,组织大家定期举办院坝会和包粽子、坝坝宴等群众性活动,搭建群众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密切邻里关系,减少了纠纷矛盾发生的可能性。

五是解决公序良俗约束不够的问题。农村社会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了一些群众思想相对散漫,遵守公德良俗的约束力不足。“小院+”的工作重点,就是院内群众要商定小院院规,建立积分兑换奖励机制,促使大家遵守环境卫生、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规定,推动了新时代新风尚的形成。

六是解决群众参与不够的问题。“干部干、群众看”一直是基层治理中的难题。通过实施“小院+”工作,以农家小院为单位把群众组织起来,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其积极参与到自己家园的建设中来,“主人翁”意识更强,“院里的事情自己管”成为群众共识。

七是解决干部抓发展精力不足的问题。如果基层治理不够有效,那么基层干部花在处理问题上的精力就比较多,忙于各类纠纷调解、信访维稳。反之,如果每个院落都治理好了,农村社会环境就会整体向好,干部用在谋发展、抓发展上的精力更足,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会更快更好。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3/0705/65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