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践经验 福建柘荣县城郊乡:探索产业强镇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路径

福建柘荣县城郊乡:探索产业强镇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路径

一、背景情况

城郊乡位于柘荣县东北部,内与县城环形接壤,东接乍洋乡,南连东源乡,西毗英山、楮坪二乡,北接交溪与浙江泰顺为邻。乡域面积74.75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1.66万人,21个基层党支部,党员467名。城郊乡立足自身实际,深入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依托县域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以闽光、天人等15家规上企业为主导,以机械制造、僧服加工、医药生产、茶叶精制为支撑的工业体系;以太子参、茶叶等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形成了以熊透村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型、湄洋村为代表的宜居型、下村村为代表的产业型、岭边亭村为代表的观光旅游型4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二、做法和成效

1.建强基层组织,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城郊乡始终坚持“发展重点在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建到哪里”,研究推动党的建设与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同频共振、双促共赢。一是依托主导产业建立党组织。城郊乡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柘荣太子参、白茶、水果等产业,使其成为乡域农业的主导产业。以跨村联建的形式,在全乡15个行政村中成立太子参产业支部1个,茶产业支部1个,水果种植支部1个,支部书记均由相关产业的种植能手担任,构建互惠互利机制,共同打造地域品牌。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党组织。城郊乡内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截至目前已成立党支部4个,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党组织全覆盖。三是依托合作组织建立党组织。对业务相近、规模较大、从事农产品产供销服务的合作组织,采取单独、联合、挂靠等方式建立党组织,全乡成立电商联合支部1个,合作社支部3个,快递物流支部2个,凝聚产业发展合力,协调联动、同频共振,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和品牌的推广。

2.深化村企合作,推动特色产业升级。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城郊乡紧紧牵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着眼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同频共振,不断创新“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党支部+产业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村企共建、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推动规范生产。由龙头企业党支部牵头,打造专业化农业基地,搭建种植、加工、运输、仓储、贸易、大数据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平台,向农户统一供应优质种苗和有机肥,统一管理种植采收加工流程,建立起全程可追溯的安全生产管理作业体系。如际头村五姐妹非公支部,免费向村内群众发放猕猴桃、葡萄等水果种苗,定期进行种植培训和回访,对按照规范生产的农产品实行保价收购,带动20余户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务工成为产业工人,农民户均年收入可达5万余元。二是统筹稳控市场。以太子参产业为例,企业党支部发挥销售龙头作用,与各村农户签订仓储协议2000余份,每年免费为农户清洗、冷藏太子参1000余吨,由此形成价格共同体,有效降低太子参丰年期带来的库存压力,降低太子参经销户风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乡太子参示范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全乡以太子参为主导的农业、医药工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8亿元、5.5亿元和2.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200元以上,高于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实现产业强镇的目标。三是提升品牌价值。充分挖掘养生文化、创业文化等,由村党支部与企业支部共融共建,打造出际头五姐妹非公支部“创业引擎”、天人药业党支部“天人际会”、贝迪药业党支部“匠心科创”等党建品牌,进一步放大村企合作效应。如“天人际会”吸纳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会员,带动2500多户农民发展生产,占全乡农户总户数的60%以上。际头村五姐妹非公支部每年举办创业文化节,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带动村内农家乐、小龙虾养殖等农旅融合项目的建设。

3、坚持筑巢引凤,凝聚产业发展合力。“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要实现长效发展,关键在念好人才“三字诀”,为乡村振兴聚人气、增活力。一是念好“清”字诀,摸清乡土人才底数。开展农村致富能手和外出乡贤等人才摸底,建立涉农助农人才档案,组建太子参、茶叶、水果种植等惠农服务队,通过举办座谈交流,现场培训,做大乡土人才总量。支持本土人才带头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拓电商市场,带动周围群众致富。全乡现有本土人才创办的规模以上电商企业、合作社10余家,网店微商100多户,物流快递企业6家。二是念好“引”字诀,引领乡贤返乡创业。定期召开在外乡贤恳谈会,推动以情招商、以商招商,打好“乡情牌”,搭好“连心桥”,切实增强项目和人才的回引力度。目前,组建乡村振兴帮帮团15支41人,并通过帮帮团引入熊透有机茶叶种植、长坑-义乌蔬菜种植批发等项目3个,各村集资100万元投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年底共增加分红收入13万元。三是念好“育”字诀,扶智扶志共同致富。组建“田秀才”技术宣讲队、创业指导队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进一步搭建人才助农平台,强化技术惠农服务。乡域范围内建成际头五姐妹水果种植基地、熊透福寿长茶叶种植基地、金家洋百花村苗木种植基地、仙山菌菇种植、仙山富万家兔子养殖等现场教学点5个,开展现场指导、专场培训10余场次,受益群众1000余人次。结对帮扶贫困户27户,100余人次,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

三、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组织是保障,产业是基础,只有强化党的引领,实现村企合作、同频共振,才能最大程度整合资源,全面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推动乡村振兴。

1、两股力量共推动,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以党建为统领,汇聚乡村两级力量,增强党组织服务能力,助推以企兴乡,产村融合。发挥基层组织“内生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注重发挥政治引领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行党员管理“四个一”工作法,即制定一份党员公约,启动一个领头雁工程、绘制一张民情地图、发放一张党员积分卡,让党员言行标尺亮起来,能力素质强起来、服务意识提起来、纪律规矩严起来;强化教育管理,加强村主干队伍建设,每年组织村主干异地培训班2次以上,提高村主干业务水平;强化党员能力,创新“三学四讲一交流”的党员教育方式,培养学习自觉,依托“6+N”主题党日活动形式,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把基层党组织打造为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全面从严治党“驱动力”。城郊乡全面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月督导、季评比、半年督查、年终考核”4项督查考核机制,每年形成通报件4期,乡党委及时约谈党建工作滞后的集体、个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开展基层组织“三联三评三创”工程(党群联心、村企联姻、支部联席,评五星党支部、评优秀支部书记、评优秀共产党员,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推进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2、三个渠道强造血,为乡村振兴提供永续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形成“支部引领,大众参与”的氛围,又要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构建村级经济发展大平台。创新机制,开辟村企合作新路径。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城郊乡着眼推进村企合作向更深层次转变,通过股份富村、项目强村、金融助村、工业兴村、产业立村、电商活村等形式,多方面发挥企业的综合带动优势,构建“组织联建型、公益捐助型、产业带动型、互利相依型”等多样化村企合作模式,优化人才、信息、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达到“以工哺农、强农固企、村企双赢”的目标。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城郊乡15个行政村借助产业、资源、服务、物业、资本五种途径,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15个,10万元以上的村8个,50万元以上的村1个。农旅融合,拓宽乡村振兴增收链。农旅融合是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的有效模式。城郊乡深入分析资源优势,精心规划产业发展,形成带有地方特色的农旅产业。通过党建引领,着力打造际头小龙虾垂钓及水果采摘休闲游、熊透福寿长有机茶采摘制作体验游、靴岭尾剪纸教学及农耕体验游、金家洋百花村农业休闲游、岭边亭龙井瀑布自然生态游、仙山半爿城植物公园及仙源里马仙祈福等旅游路线6条,带动各村农家乐以及相关农产品销售,实现群众家门口增收。乡愁党建,壮大乡村振兴生力军。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城郊乡大力开展“乡愁党建”工程,通过支部搭桥梁,各村组建在外乡贤和流动党员微信群,寄出《致在外先贤和流动党员的一封信》,并利用春节等人员返乡的时机,召开“乡贤话振兴”座谈会,鼓舞乡贤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支部引领激励返乡人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三个一”志愿活动,即组织乡贤结对走访一名贫困群众,帮助解决村内一件难事,协助开展一次家乡活动,通过发布“奉献榜”,激发乡贤发扬“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家乡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力。

3、四治并举促和谐,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环境。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共治相结合,为凝心聚力谋发展创造和谐社会环境。创新自治。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在坚持“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的同时,推行“五步决策法” (征求村民意见、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及“两公开”(党务村务财务通过阳光村务、固定公开栏公开),促进村级事务民主管理规范化。完善法治。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每月编制普法读本,重点对征地拆迁、婚姻家庭、防盗防骗等知识进行宣讲,增强村民法律意识。加强德治。以文养德,建设孝德文化苑、党员志愿服务驿站、党建小院、乡村振兴主题广场等红色文化阵地,作为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重要基地;以规立德,各村制定村规民约、党员公约,组建移风易俗督导队,强化规范约束;以评促德,每年开展“优秀党员”“孝顺媳妇”“孝德家庭”等评选活动,营造向善向上的良好氛围。构建共治。在村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凝聚辖区内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强化组织联建、活动联谊、党员联管、要事联商、服务联动、纠纷联调的“六联”机制,打造出组织强、产业兴、人才聚、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农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3/0705/65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