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践经验 悉心构建“拴心留人”的良好生态

悉心构建“拴心留人”的良好生态

2018年9月,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五月的辽宁,万物勃发,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正在辽沈大地上徐徐展开。

走过困顿,重振生机。作为“共和国长子”,辽宁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迷,现在又扛起东北振兴重担、焕发蓬勃气象。曾经,人才流失一度成为辽宁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辽宁并对东北振兴及人才问题做出部署。2018年9月,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5年来,作为东北振兴的领头羊,辽宁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指示精神,以高质量的人才工作率先打响了一场人才“翻身仗”。近日,调研组一行来到辽沈大地,对辽宁打造“拴心留人”环境的实践探索开展了深入调研。

1.“外引内育”,为东北振兴赋能育才

智慧之云、科学家工作坊、科技街区……在沈水南岸,一座秉承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理念的科技新城——浑南科技城正在拔地而起。

透过车窗,工地围挡上“盛京门庭、人才绿地”标语字样由小变大,调研组一行来到浑南科技城建设指挥中心。在二楼展厅,科技城规划建设部副部长刘阔介绍:“规划用地面积91平方公里,启动区面积7.2平方公里,建成后的浑南科技城,将成为支撑东北振兴发展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距指挥中心5分钟车程的全运路33号,一幅底蕴厚重的“机器人+”创新实践画卷,早已精心织就。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大门前,“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十一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厂房里的生产线更是令调研组叹为观止,往来奔忙的是一台台移动机器人,上下翻飞的是一条条机械手臂。在企业展厅内,调研组见到了省级人才工程“兴辽英才计划”入选者、沈阳市人民政府“市长特别奖”得主、公司技术总监张雷。

他向调研组感慨道:“在沈阳、在新松,我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一点点进步和成熟起来,这里是培养我成长的热土,也有我的亲人和朋友们,党和政府为企业发展创造了不少有利条件,让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

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数字经济成为这片老工业基地重塑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作为孕育数字经济新业态与新模式的沈阳国际软件园被寄予厚望,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面提供新的平台与强力支撑。

作为中国“2022年最具活力软件园”之一,沈阳国际软件园自落地浑南科技城之日起,始终坚持“外引内育”和“抓两头带中间”的核心发展策略,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其中不乏华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中科创达、中航信、飞利浦等知名企业。园区海创人才服务中心总经理苏婉介绍:“目前,规划用地1100余亩、总体建设150万平方米的园区2期正在加快建设,项目完工后,员工总数将由目前的‘4万+’增长至‘10万+’的规模。”

随着更多的人才入驻园区,沈阳软件产业生态将更加完善,进而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形象,为辽宁乃至东北全方位振兴赋能育才。

近年来,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的场景创新构建,成为技术迭代升级、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城市更新的新引擎。锐意改革的沈阳市积极抢滩布局,2023年4月28日,以“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暨城市应用场景发布会”为发端,启动了“沈阳人才活动月”。发布会以“沈阳未来、因你而来”为主题,发布了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博士岗位需求和《沈阳市城市应用场景清单》,释放出巨大的人才吸引力。为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留沈来沈创新创业,沈阳市于5月26起举办“博士沈阳行”活动,以优厚的条件面向全球招聘博士,彰显求贤若渴、广聚英才的决心与诚意。

“造新城”“扩园区”“构场景”,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事业中,沈阳市担大任、当先锋、作表率,努力当好东北振兴的“跳高队”。

2.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人才高地

5月7日,第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表彰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295名全国技术能手。来自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空工业沈飞”)的方文墨,荣获中华技能大奖。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只是过程,“用”才是目标。如何让五湖四海的人才在“黑土地”上“大显身手”“各展其才”,东北老工业基地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指示,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劳模历史传统引领创新,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人才高地。

缓步穿行航空工业沈飞的厂区大道,调研组注意到,一面面“罗阳青年突击队”的红色旗帜格外抢眼。虽然斯人已去,但英雄精神已遍地开花。

2013年起,航空工业沈飞以航空英雄罗阳的名字命名,以青年突击队为载体,组织广大青年学罗阳、做先锋、当尖兵。10年来,航空工业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共解决各类生产技术问题千余项,将一架架战鹰送上蓝天。

提起“罗阳青年突击队”的拔尖人才,航空工业沈飞人力资源部职业发展室的工作人员掰着手指如数家珍:拥有“手感安装”独门绝技的孙志强、被誉为“王牌铣工”的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王刚、创造“文墨精度”的大国工匠方文墨、屡立奇功的增材制造专家李晓丹……

一张长条桌、几张小桌、几台电脑和一排书柜,书柜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操作工具和技术资料,空气中飘着一股淡淡的机油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志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孙志强人送绰号“神经科医生”。基于工作室平台,三十多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在他手把手地倾囊相授下,累计申报国防专利、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92项,完成创新成果推广13项,将成千上万根电缆和导管分毫不差地安装、敷设到飞机的每一个角落。

不同于孙志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粗犷工业风,李晓丹创新工作室多了几分书卷气,挂在显眼位置的一幅书法作品上书写着“大有可为、事在人为、关键在为”。4名博士、12名硕士、5名本科生在此组成了航空工业沈飞少有的高学历工作室。这群身着蓝色工装的天之骄子,在李晓丹博士的带领下苦干28天,在简陋的塑料棚里“接生”了航空工业沈飞第一个3D打印航空零件。

为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辽宁不断加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挖掘与弘扬,通过树典型、立标杆,打出“辽宁工匠”的品牌。实施“技能辽宁行动”,厚植大国工匠“金种子”,打造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一大批贡献突出、技能卓越的大国工匠在国之重器的铸造舞台上发光发热。

在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沈鼓”),马长好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他所在车间制造的是被称作压缩机“心脏”的转子部件。而他加工的是“心脏”中的最核心部件——叶轮。“跳舞”的刀就是车床的车刀,叶轮就是在他控制的车刀下,一刀一刀切削出来的。

“我的技能水平成长,得益于沈鼓的创新环境与攻关氛围。”马长好介绍,为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沈鼓建立了劳模、大师工作室的规范机制,发挥劳模和大师的引领作用,为集团和基层各类组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让人才的创新能量持续迸发,为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生产效率作出巨大贡献。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2023年,辽宁共有高技能人才135.1万人,14名技能人才获国家表彰。毫无疑问,辽宁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赛道上打了一场漂亮的人才“突围赛”和“翻身仗”。

3.为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点燃人才引擎

2021年12月,因创新完成攻关课题,航空工业沈飞85后“杰出级科技创新标兵”刘本刚获得公司奖励一辆红旗轿车。

职务创新成果有奖励,高层次人才有股权。“在航空工业沈飞,基于价值创造的薪酬激励模式已深入人心。”航空工业沈飞党委组织部部长赵磊说,公司设置九级人才津贴发放标准,每年发放人才津贴4600万元。在“十四五”人均收入大幅提升的同时,薪酬要向创造价值的员工倾斜,让这些人才得到合理回报。

遥想当年,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一度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东北却日益遭遇“孔雀东南飞”,出现了“人才洼地”现象。

辽宁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近年来,辽宁秉持全新理念,查问题找不足,通权达变,以治本之策持续在“拴心留人”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辽宁坚持以‘真金白银’的待遇留人,航空工业沈飞不少员工就享受到了补贴。”赵磊介绍,企业充分享受省市人才激励政策,2021年至今,企业平均每年获得政府人才政策激励近千万元。2019年以后还获得了“兴辽英才计划”各类人才认定30人,大幅度提高了企业高水平人才的获得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兴辽英才计划”是辽宁人才培养使用的品牌工程、龙头工程。计划突出引育战略科技人才、“带土移植”团队、产业高端人才、行业领域专门人才等四类人才,对来辽在辽的上述各类高层次人才予以奖励和科研经费支持。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留不留得住人才,信任和激励自然重要,有没有机会和舞台更为关键。近年来,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众多“国字号”创新平台陆续在辽宁布局。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精细化工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在辽宁释放澎湃动力。首艘国产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水下滑翔机等一批“大国重器”,相继在辽宁问世。

沈阳姑娘葛昱彤从中山大学毕业后,到广东深圳一家国企工作,2019年回到沈阳,应聘到沈阳细胞中心,目前担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她说:“这是新兴产业,我很愿意参与其中,同时,在家乡沈阳生活,幸福指数更高。”

“这里业务前景非常好,在新的赛道上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技术积累深厚,还拥有国内顶尖科研平台。”2021年陈峰高进入沈阳美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入职前,他一直在江苏、北京等地工作,已经有10余年技术开发、管理工作经验,是大数据专业人才。他曾考察广东、上海、辽宁的几家企业。看到了辽宁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受到辽宁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他最终决定留在辽宁干事创业。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辽宁努力增强城市对人才的虹吸能力,营造出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的生态环境。依托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目前辽宁省已吸引两院院士、外籍院士等顶尖人才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36人。2023年,辽宁将在对“兴辽英才计划”系统重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聚焦高端,实行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精准支持1000名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千锤百炼育、千淘万漉用、千方百计留,辽宁正在从“人才洼地”走向“人才乐土”。对此,苏婉深有体会,她表示受益于辽宁创造留人“好服务”,沈阳国际软件园内高端人才、高新企业聚集产生良性循环,现在园内入驻企业15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8家、上市公司及子公司106家。

4.如何走出一条有东北特色的人才强省之路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辽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架梯子”“用心思”“创品牌”等组合拳,着力打造“拴心留人”的环境,走出了一条富有东北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强省之路。取得如此成绩,辽宁做对了哪些事?

“架梯子”,加强人才硬环境建设。进入蓄势腾飞新时期的辽宁,通过“造新城”“扩园区”“构场景”,为新时代人才“悦”过山海关、“乐”闯关东“架梯子”,铺设高端平台。高规格、高起点面向全球征集规划建设方案的的浑南科技城拔地而起;以沈阳国际软件园为首的一批现代产业园区扩园增容;面向未来发展,抢滩布局以“五型经济”为引领的城市场景构建。一系列举措,让辽宁这个曾经的重工业省份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拴心留人”的时代答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用心思”,推进人才软环境优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辽宁,人才是第一要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从政府到企业,都在用实际行动逐步破解人才难题。辽宁持续深化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通过政策保障到位、服务跟进到位、氛围营造到位,在加强人才“硬条件”支持的同时,更为关注人才发展的“软环境”打造。用“心”解决人才“关键小事”,以爱才氛围“暖人心”,以一流服务“顺人心”,用优质“软环境”不断提升吸纳人才的“硬实力”。

“创品牌”,激发人才竞争新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突出“兴辽英才计划”牵引,打造辽宁创新发展主力军,夯实全面振兴人才基础。2023年,辽宁还将深化“手拉手”以才引才专项行动,全力打造引才聚才品牌平台,通过举办中国海外学子(大连)海创周和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等品牌活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推进“兴辽英才”青年论坛、融合“星海国际论坛”、实施“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等渠道,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开启新征程,辽宁以一系列人才工作品牌为抓手,保持人才吸引力持续在线,让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底气更足。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辽宁,这座老工业基地,在新时代东北振兴的国家战略下,正悉心构建“拴心留人”的良好生态,努力吸引凝聚四面八方的人才“再闯关东”,一起投身到东北振兴的宏伟事业中来。人才智力、创新活力奔涌汇入辽宁,必将迸发出无穷的发展潜力、弹奏出崭新的时代乐章。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晓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科智库〕研究员李辉、张惠娜、刘光宇、付宏;本报记者刘勇、罗旭)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3/0531/62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