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县域全域有机农业发展思路探讨
县域全域有机农业发展思路探讨
摘 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按照源头治理、系统性治理、基础性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大力发展全域有机农业是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源头治理、基础性治理的突破口。全域有机农业是从根上重建循环农业、系统解决土地污染、实现环境治理与生态产业良性互动、县域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协调的重要抓手。县域全域有机农业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一次全新的生产方式革命,是生态科技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的大战略,关系到未来我国现代化农业走什么路、以什么方式解决粮食安全、实现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
关键词:县域生态文明 全域有机农业 农业生产方式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土地污染、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碳中和等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突出问题和重点任务。县域作为我国国土面积主要分布区、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的承载区,决定了其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占据重要地位。最近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发展全域有机农业是从根上重建循环农业、系统解决土地污染、实现环境治理与生态产业良性互动、县域发展与乡村振兴协调的重要抓手。
全域有机农业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全域有机农业是从源头上治理土地污染的突破口
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模式,基本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集中、规模化、专业化的处理方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成本高、再污染的不可持续的治理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农村垃圾治理高度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农村垃圾治理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将乡村垃圾集中到县城统一处理,在人口密集的县域还可以,在许多地域广阔、人口密度小的县域,垃圾集中到县处理是一种成本较高的做法。如内蒙古、青海等地,乡村与县城的距离远,集中难度大、成本高。而且,几千年来,我国乡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代谢物,都是就地处理作为肥料返回土地。植物秸秆、人畜粪污、生活厨余等有机垃圾经过发酵后,本来是土地所需要的微生物、有机质、矿物质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我们今天的集中式垃圾处理模式,把这个循环隔断了。这种乡村垃圾集中到县城焚烧处理的做法违背了基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循环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乡村土地污染、垃圾治理必须从改变现代化学农业的生产方式开始。而全域有机农业正是从源头上重建循环农业的重大创新与突破。
如果以县域为单位,大力推进全域有机农业,就会形成把生产与生活产生的有机垃圾回归土地的强大需求。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部分垃圾成了有机农业肥料的重要来源。全域有机农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县域垃圾治理模式的转型,这个转型这就是从大规模、县集中的模式,转向“分布式、在地化、资源化、微循环再造”[1]的治理模式。从全域有机农业到分布式、再造循环的垃圾治理,这是一个成本低、源头治理、符合我国县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也是从根上系统解决县域土地污染治理、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县域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目前,这种治理模式,在全国虽然只是在为数不多的县域和乡村开始试验,但它代表了我国县域土地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全域有机农业是系统解决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目前,对粮食安全的认识,主要局限在粮食数量供给安全上。这种单一的粮食安全观,与目前我国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不匹配的。笔者认为,“完整的粮食安全内涵,应当包含三个方面:国家安全、生命安全、环境安全”。
不可否认,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保证充足的粮食供给是至关重要的。从长期与战略性视角看,我国粮食安全的深层问题是粮食供给结构、土地安全供给等问题。现有的保证粮食数量增加的生产方式,是一种主要依赖化学化、石油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提供了高效率生产的同时,是以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污染、水资源污染、食品质量的安全度下降为代价。因此,我们需要走出狭隘的粮食安全观,要实现源头治理与系统综合解决污染,就必须从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探索能够系统解决粮食供给、生命安全、环境安全的新粮食生产方式,笔者认为只能是大力推进以县域为单元的全域有机农业的发展。
全域有机农业是生命友好、环境友好的农业,这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有机农业能否保证产量人们却有很大疑问。对此形成的认识误区根源,大都是把发展有机农业看成是回归几十年前的低效率的传统农业。不可否认,有机农业借鉴了传统循环农业系统借用自然之力的智慧,但现代化有机农业最大的突破,是充分利用现代太阳能技术、微生物技术、育种技术与传统智慧相结合的农业。在综合使用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下,目前国际与国内许多地区大面积的有机农业试验证明,有机农业可以不减产。在我国山东弘毅生态农场,中国科学院的蒋高明研究员带领的团队探索出了一条产量与经济效益共赢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他们经过多年试验,使冬小麦和夏玉米在8年内产量提高了65%,实现了与现有农业同样的产量。目前,内蒙古、山东、河南、浙江、贵州等全国各地区60多个基地或农场已对该成果进行了技术推广,开展了高效生态农业种植技术的集成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55万余亩。
此外,大力推进县域有机农业发展,不仅会给我们提供满足生命健康的高质量农产品,也将会形成对我国碳中和的独特贡献。发展生态农业可将温室气体埋于地下,实现将碳排放逆转为碳吸收。此外,还可修复循环农业。一方面大大减少需要焚烧或填埋的垃圾量,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垃圾分类、节约粮食所带动的低碳生活方式也能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
全域有机农业是系统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
有机农业是带动生态产业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的重要举措。首先,有机农业是给农民带来高收益的农业。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农产品的价格,特别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偏远山区的稀缺有机产品已成为城市消费者青睐的紧缺产品,使得有机农业已经成为有利可图的富民产业。其次,有机农业给乡村带来良好生态环境的收益,美丽乡村与低碳生活的生态乡村,正在转化为发展生态旅游的无形资产和新竞争力。第三,满足生物多样性、重建循环有机农业,是一种小而优、小而多元化、精耕细作的生态农业。许多乡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使乡村美丽了,产业兴旺了,生活幸福了,流出人口也回村了。有机农业带动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全面振兴。
县域全域有机农业发展的创新探索
当前,对有机农业的认识障碍主要有:一是受惯性思维影响。几十年形成的使用化肥的惯性思维,使得相当一部分人不相信有机农业可以不减产;二是大部分人认为有机农业是少数人的理想农业,不可能成为大规模发展的农业;三是官僚主义思维,部分领导干部坐在办公室,缺乏对有机农业发展的深入调查,把发展有机农业看成是中国现阶段不需要的东西。事实上,有机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目前,有机农场、全域有机乡村、全域有机县,已经在我国出现,而且正快速发展着。在山东平邑县、陕西洋县、山西灵丘县、四川浦江县等地区的有机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已经成为富民强县的产业。顺应时代需要的有机农业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地制宜,山西灵丘县循环再造的全域有机农业实践创新,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灵丘县委县政府,坚定走生态文明导向的生态型扶贫与县域发展之路,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借用外脑,走出了一条全域有机农业发展之路,创造了灵丘特有的“有机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依托自然禀赋,探索全域有机农业发展之路。农业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在政策支持、科学技术供给支持下,种植有机农业既能保证产量还能提高经济收益,从而激活农民参与有机农业种植的内在动力。有机农业区别于规模化、机械化农业,它需要精耕细作、用养结合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农民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因此,有机农业这件事只有农村农民主体来做才可行,交给市场、企业等都难以避免单纯的规模经济追求。
借用科技创新之力,探索解决有机杂粮不减产难题。2013年,灵丘县政府坚持县校战略合作,启动有机农业建设试验,基本目标是有机好吃不减产,带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中国农业大学为基本依托,联合各相关科研院校与科技企业参与建设,为全域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现在,灵丘县在粮食产量(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蔬菜、水果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有机农业可以做到“有机好吃不减产”。
以全域有机农业为龙头,走出“有机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的灵丘发展模式。灵丘县在有机农业园区的基础上升级打造平型关国家有机农业公园,通过乡村旅游、文化创作、康养基地、亲子教育等多种类型,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让资金流进来、资源活起来、农民富起来,走出了一条确保农民不离地、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居、保增收前提下的乡村振兴之路。
大力推进县域全域有机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走出思维惯性,充分认识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禀赋优势
虽然我国有机农业起步较晚,但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发展有机农业的诸多优势。其一,高举生态文明的大旗,这是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时代大背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以及中央关于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治理土地污染的强大决心,是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有机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也需要自上而下的统筹协调。这两方面的优势我国都具备。其二,我国有世界最大的有机消费市场,这是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独特优势。其三,中华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与大量的农村,是发展有机农业独特而珍贵的历史遗产。我国千年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态科技相结合,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目前的中国微生物科技、太阳能科技、民间酵素技术发展速度很快,许多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从农业生产方式革命的高度来推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
有机农业是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一次生产方式革命,这是关系到未来我国现代化农业走什么路、以什么方式解决粮食安全的大战略问题。在国家层面上,应出台鼓励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的战略规划,把有机农业作为全面系统解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战略来对待。要走出单一粮食数量安全误区,走出部门思维的误区。有机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中央从系统整体的高度协调各部门彼此协作共同推进。
调整科技创新方向,探索“智慧+现代科技”的生态科技创新之路
目前,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急需一次革命性的方向调整。
第一,科技创新哲学的革命。目前,有些科技创新,是基于天人对立的自然观,是在排斥自然之力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本身创新之力的科技创新。源自天人对立的农业科技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技术。而在生态文明导航下的生态农业是基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围绕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自然之力为农业发展助力而进行的科技创新。
第二,科技创新目标的调整。即从目前围绕单一粮食产量的科技创新,向围绕粮食质量、生命健康、环境友好的多目标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转型。
第三,科研创新制度的改革。目前,在民间已经形成许多非常有效的有机农业科技。但由于这些民间乡土专家的创新科技未能达到现代科技标准,往往处在被排斥的状态。这就急需国家启动科研创新制度的改革,打破专家垄断的封闭科研创新体制,出台鼓励、支持、保护并推广民间乡土有机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与政策。
第四,知识产权制度改革。为激励服务于生态农业的科技创新,建议国家出台服务于生态科技的新标准,推动有机农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制度改革,为相关有机农业科技创新专利申请开辟绿色通道。
将有机农业作为乡村振兴龙头产业纳入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工程
县域是我国大力推进全域有机农业的主阵地。建议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目前国内已经有的有机农业县进行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出台基于全域有机农业发展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与政策。此外,要把全域有机农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规划中,以有机农业为抓手,大力推进乡村生态产业的发展和生态村建设。
【本文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博士生张亚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3/0524/61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