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善治 内蒙古林西县:“六小经济”释放庭院潜能

内蒙古林西县:“六小经济”释放庭院潜能

日前,林西县大营子乡和平村村民王晓磊展示自家“庭院小菜园”里种的黄瓜。

“我今年60多岁了,出门务工工作不好找,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县上鼓励我们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的土地和空间发展‘六小’工程,搞活庭院经济,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家庭和老伴,还能在家门口赚钱。”看着自家院子里养的十几只大鹅,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五十家子镇响水沟村脱贫村民陈德辉乐开了花。

林西县地处我国北疆,大兴安岭南段,境内山脉起伏,平均坡度在25度以上,是典型的低山山区,自然资源禀赋不足一直制约县域经济发展。随着“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林西县针对境内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产业规模小等问题,用活政策、发动群众、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全县101个村大力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买卖、小手工、小电商、小作坊“六小”庭院经济项目,通过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增强了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广大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获益。

灵活创业 统一管理

因地制宜谋发展

年过七旬的耿祥是林西县五十家子镇孤榆树村的蛋鸭养殖户。由于他和老伴儿年事已高,且患有基础疾病,以往养牛、养羊等高强度体力劳动对他们来说已不再适合。好在2019年,村里办起了“兴旺蛋鸭养殖合作社”,在村干部的引导下,跟着合作社一起养殖蛋鸭成了耿祥新的营生。

“就在自家小院里就行,雏鸭、饲料都是合作社统一采购,定时喂食喂水,操心的事并不多。”耿祥说。

2020年他购买蛋鸭80羽,年产蛋7200枚,经合作社统一品牌销售每枚可达到3元,当年耿祥就收入2万元左右。2021年和2022年,耿祥又分别购入80羽,目前可下蛋蛋鸭达240羽。今年他打算继续参与村里的庭院经济项目,淘汰三年前买的第一批雏鸭,把日子红红火火地过起来。

在孤榆树村,通过庭院养殖增收获益的村民不在少数。82岁的老党员王玉山和老伴儿在2022年也购买了燕鸭70羽。“一辈子都没闲着,80多岁了还是闲不住,看着燕鸭养着轻松,就决定试试看,去年的雏鸭今年刚下蛋,前两天卖了四箱,一箱20枚,240块钱轻轻松松就赚到手了。”王玉山看着自己养的燕鸭一点点长大,满心欢喜。

目前,蛋鸭养殖已成为孤榆树村高龄脱贫群众的致富法宝。据林西县兴旺蛋鸭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乔凤林介绍,为让蛋鸭养殖户得到最大经济效益,合作社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统一雏鸭、统一收购、统一包装销售,生产的咸鸭蛋选用本地新鲜燕鸭蛋为原料,每枚鸭蛋都经过人工层层筛选,采用本土传统腌制工艺和现代化食品加工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精心制作而成,产品具有“鲜、香、嫩、松、沙、油”的特点。目前公司已成功打造“孤榆树鸭蛋”品牌,市场供不应求。

蛋鸭养殖已成为整个林西县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庄岩介绍,目前全县划分中、南、北、东四个区域,其中中部靠近县城的乡镇规划为“城郊型庭院经济”区,主要发展奶牛、大鹅、笨鸡、瓜菜、果品和小型的第三产业;把平均坡度25度以上的南部山丘地区,规划为“山丘型庭院经济”区,主要发展野果种植,以及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等产业;把饲草资源丰富的北部乡镇规划为“农牧结合型庭院经济”区,主要发展牛、羊、猪等饲养业;东部查干沐沦河两岸的平原区,规划为“平原型庭院经济”区,发展猪、鹅、鸭、瓜、菜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小处着眼 大处谋划

因户施策解难题

庭院虽小,但发挥的作用却着实不小。如今林西县各乡村一块块原本闲置的“巴掌地”被有效盘活,小庭院联结大市场,业态繁多的微经济正在释放激活乡村振兴的巨大潜能。

“发展庭院经济,县里从小从少抓起,积少成多,主要抓投资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六小’项目;也不搞单一经营,向农工商一体化迈进,走三产融合之路;尤其是要因户施策,充分利用有限的庭院水面、土地、空间、阳光,促进群众多渠道增收获益。”林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云表示。

在林西县林西镇黄河子村村民李玉敏家的菜园子里,几个大棚格外显眼。大棚里,一排排豆角苗整齐排列,嫩绿的秧苗个个伸长了“脖子”,长势喜人,金黄色的花朵竞相开放,圣女果藤一片翠绿。

“我们家现在种了四个棚,每个棚七分地左右,一年能种两茬,九月份种第二茬。别看地方不大,带来的收益可不小,现在施的全是自制的有机肥,成熟后自己吃不完就送一些给亲朋好友,剩下地拿到集市上去卖,一年收入也超万元了,不仅实现‘自给自足’,也补贴了家庭日常开支。”李玉敏说。

近日,林西县大营子乡各村的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成员正忙着入户走访,对农户的“庭院+”发展规划进行摸底。

在东升村谢韦明家中,村党总支书记姜振给谢韦明算了一笔关于庭院种植紫皮蒜的账:“紫皮蒜的蒜籽不用自己花钱,种在自家院子里,方便管理,成熟后还能卖个好价钱,增加一笔收入。”这无本的买卖让谢韦明心动了,“我们家院子大,往年就种些青菜,吃不了送人,到了夏天谁家也不缺青菜,往往只能烂在地里,今年我打算在院子里种上2分地的紫皮蒜。”谢韦明当即表示把自家的院子利用起来。

今年,林西县大营子乡面向脱贫户和脱贫监测户推广“庭院+紫皮蒜”种植模式,每家每户给予300元补贴购买蒜籽,成品验收合格后,按每头至少0.5元进行回收,农户每分地可收入1000元以上,无劳动能力的农户可由子女或亲戚代种,真正将庭院的“方寸地”打造成了“增收园”。

政府扶持 政策奖补

因势利导添动能

张云告诉记者,为充分调动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的积极性,目前,林西县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根据政府奖补资金进行1:1配比方式发展庭院经济,即政府奖补每人1000元,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子女则以“孝扶共助”的方式再给每人1000元。通过政府和子女的力量,共同支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发展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一家一户的庭院面积不大,但如果发挥好作用,就能够带来相对稳定的收入。但即使这样,如果没有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一些村民还是拿不定主意。

林西镇黄河子村村民赵连义、张秀兰老两口年过六旬,以前仅靠赵连义一人打零工维持生活。2018年,得知镇上推广庭院经济,尤其是还能通过政府奖补和“孝扶共助”的方式得到资金支持,老两口一商量,就在自家院子里饲养起蛋鸡。

“这些鸡都是散养,现在有50多只,不用专门喂饲料,吃的菜叶都是农家肥种出来的。去年差不多每只鸡产蛋收益100块钱,单这一项就能增加5000多块钱的收入,再种点蔬菜水果啥的,一年也能赚将近1万元,比打零工挣得还多。”赵连义高兴地说道。

与此类似的还有大营子乡幸福村村民韩喜平:“我家养了6头牛,每头牛每年纯收入达到1.2万元。同村的老乡这几年在自家的院子养殖大鹅,每年都有100只以上,每只鹅一般都卖到150元左右,而且没到过年就卖完了。我们这些人搞的小养殖,最初都是靠政府补贴的1000块钱干起来的,加上儿女给补点,我们也有自己的产业了。”谈起自己依靠政府奖补资金和子女补助发展庭院养殖,韩喜平心存感激。

据了解,2022年,林西县从事庭院经济的脱贫人口有8767人、监测对象456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7.5%,特别是近年返乡的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劳动力,庭院成为他们的“用武”之地。目前,全县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增收1014万元,户均增收2100元。同时,林西县也借助发展庭院经济的契机,盘活农村闲置土地3600多亩,有效利用农村闲散资金420万元,减少了农民消费支出,增加了生产投资。对于县里传统优势的畜牧业而言,全县供应城乡市场的6万至7万头生猪,95%来自农家庭院;供应城乡市场的8万至10万只羊,80%来自农家庭院;供应城乡市场的2万至3万头肉牛,50%来自农家庭院。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3/0428/59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