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青岛即墨:汇聚群防群治力量,“1165”打造社会治理“新名片”
青岛即墨:汇聚群防群治力量,“1165”打造社会治理“新名片”
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稳则国家稳。
乡村善治是国家治理的“压舱石”,也是为乡村振兴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治理取得重大新进展。
民生问题无小事,社会治理无易事。
在山东省青岛市,破解民生难题和社会治理攻坚战,正在各个领域展开。人民网记者深入基层,陆续寻访民生“顽疾”如何因症施治、社会治理“痛点”如何破题的基层之治。
金秋十月,走进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特色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美丽的农家庭院错落有致、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村民脸上……今时不同往日!说的不仅是蓝村干部群众当下共同的心声,也是社会治理工作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蓝村街道在青岛市创新推出“1165”工作机制,通过建立“1”支延伸到村庄基层政法队伍、搭建1个智慧管理平台、统筹6支社会力量、发挥5大治理效能,走出了一条覆盖全面、触角灵敏、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群防群治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党委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包办一切。而是健全体制机制,引导和支持群众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群众快办事、办实事,我们的群众满意率、获得感才能得以大幅提升。”蓝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周遵贤谈起今年社会治理的成效十分有底气。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他的底气,来自于“1165”工作深入开展带来的可喜变化。如今“1165”在蓝村街道落地生根,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步路”不再闭塞,方寸地里凝聚着民心、涌动着情谊,“小网格”编织着幸福的民生画卷。
在核酸检测采样点,处处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供图)
搭建机制拉起队伍,关键时刻显“硬核”
一声令下,全体社区党员干部放弃休假走上防控一线;无一漏过,所有社区、乡村实现立体化拉网式采样……5天,完成千万人口规模的核酸检测,这是山东省青岛市近期疫情防控期间交出的“成绩单”,也为其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进行了一次全覆盖、落到底的“体检”。
在业内专家看来,青岛市此轮疫情防控的高效,离不开国家、省、市疫情防控组织体系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同时也是城市社区治理的一次集中大考。沉着应考的背后,得益于全市“一盘棋”的统筹部署。
“今天下午3点,大家都来村委开会,会议内容重要,务必到齐!”10月13日,接到上级党委的部署通知后,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北泉村政法员刘训让在村庄群里发出一条语音,在看到网格员和志愿者们一一回复“收到”后,他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牛洪锡开始商量采样选址、设施搭建和区域划分。
社区、村庄是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单元。
北泉村的迅速行动来自于蓝村街道时刻保持的“战时”状态。就在前一天,即墨蓝村街道组织全体干部召开了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员核酸检测相关工作,成立排查、随访、调度工作小组,近千名党员干部、网格员和志愿者全部到岗到位,24小时应急值守。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早在年初,蓝村街道就建立了街道、社区、村居、网格四级指挥调度体系,明确职责和任务分工,建立并优化指挥调度、信息反馈、巡查检查机制。按照网格化工作模式,人、财、物及时充实到每一个村居、每个网格、每一个值守卡位。在各网格内,由网格员组织开展常态化宣传、服务和巡查工作。在网格化治理体系框架下,今年4月份创建并推行了“1165”社会治理工作机制。
正是其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及早搭建、一体化调度指挥信息平台、强有力的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在这场出其不意的战“疫”中打了一场圆满的胜仗。
午山村网格员、志愿者吕秋红定期为老人理发。(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供图)
社会治理群众唱“主角”,“红马甲”日益壮大
经过两轮竞选,王演庄社区午山村第一片区网格员吕秋红当选为“爱心助残志愿者团队”队长。没有组织庄严的成立大会,也没搞热闹的庆祝仪式,她直接带领4名志愿者先后来到两户困难残疾老人家里,帮助老人把屋子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了解、记录老人的实际困难,当即为老人指定两名志愿者作为联系人,定期过来提供服务。
与吕秋红一样,身为党员、网格员,来自马家屯村的杨有梅也积极加入,不过她参与的是“治安巡防志愿服务”活动。除了负责网格内巡查任务,现在还需要承担起相邻村居、网格的河道巡防、禁种铲毒踏查等任务,工作一丝不苟的她,在巡防当天,就检查发现河塘隐患3处,并带领志愿者当即进行了整治。
这种群防群治的案例,在蓝村街道“1165”推行过程中举不胜数。
“1165建设的最大亮点就是激发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热情与激情,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角。”蓝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于宗志说,志愿服务、群防群治,是深入推进“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必然选项,也是蓝村街道通过党建引领,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平安和谐新蓝村的有力举措。
如今,一支由社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环卫工人、医护人员、超市售货员、水电工、驾驶员、个体工商户等组成的3000名志愿者队伍下沉到全街道148个网格,发挥着群防群治的大合力。
秋收时节,几位志愿者在玉米田里巡视(摄影 孙琳)
志愿者们在田间巡逻(摄影 孙琳)
他们因“家”而聚拢,以奉献为荣
“收到!我们马上去现场查看!”接到网格员的指令后,正在北泉村头巡逻的几位志愿者加速脚步赶往不远处的农田,正逢玉米收割季,村里来了不少大型收割机,碰到忙不过来的农户他们就去搭把手,顺便巡逻一下是否有秸秆焚烧的隐患。
“退休了闲在家里没事干,干脆在村里帮帮忙,左邻右舍看到俺这‘装备’羡慕着咧!”采访过程中,年过六旬的志愿者孙大爷一边寻找玉米田,一边笑着跟记者交谈,言语中满是自豪感。
“村里还给发工资吗?”记者问道。
“听说年底会发点纪念品,不过俺们干这个事就没图报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喝,就希望村里发展好了,俺们大家伙儿都能跟着沾光不是。”
大红色的马甲和帽子、写有“志愿者”的袖章、小组配备的对讲机、绒面烫金的荣誉证书、定期的集训和轮训,这是蓝村街道给予志愿者们充满仪式感的“标配”。相熟的街坊邻里因为一份对“家”的情感而“聚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不同的面孔只为了同一个职责——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是蓝村人引以为傲的社会身份。他们来自社会各个岗位,组建了爱心助残、治安巡逻、矛盾纠纷调解等各具特色的专业服务团队百余支,他们义务奉献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每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回忆起今年村里招募志愿者的情景,北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牛洪锡说,“俺村人的参与热情特别高,刚开始有一百三四十个报名的,考虑到年龄、身体健康程度、能否熟练操作手机等因素,最后只选用了108人,有些没能入选的还特意找来想再争取一下呢。”
获颁志愿者证书,光荣上岗。(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供图)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正能量接力成习惯
迎着晨曦,伴着夕阳,在这儿,你总能看到穿着红马甲的人“管闲事”,看见陌生人进入村子,他们要上前询问;看见垃圾没有按要求分类,他们要上前督导;看见谁家孩子放学后背着书包在外逗留玩耍,他们会督促孩子回家或电话联系家长;看见下雨天树木歪斜存在安全隐患,他们会立即报告社区;看见电表箱坠落,他们搬来梯子动手修复;看见迷路的老人,他们会朋友圈接力,帮其寻找家人……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着社会的文明和谐,为子孙树立良好家风,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事实证明,这支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的特殊社会治理力量,在参与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等社会治安治理,乃至疫情防控、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仅就即墨区今年部署的“入户入心”(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活动来说,蓝村街道发放宣传材料 7万余份,开展入户走访调研3万余次。
“对于拥有10余万人口、2000余家企业的街道来说,仅靠机关和社区工作人员去落地执行一项项政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网格员和志愿者们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蓝村街道政法委员罗红顺深有感触地说道。
“1165”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建立至今的半年时间里,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愈发完善,网格化治理服务能力水平逐步提高。截至10月份,网格员上报事件8000余条,开展入户宣传十余万次,实施巡查近5万小时。
这些充实的数据浸透着群策群力的汗水,“军功章”有网格员的一半,也有志愿者的一半。
通常每位网格员负责的片区覆盖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居民,一旦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或是多项政策陆续需要传达落实,工作起来便会捉襟见肘。每当这时,志愿者们便充当起了网格员的好助手。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群众成为蓝村这座小城市建设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再大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前白塔村志愿者午间巡查。(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供图)
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蓝村街道依靠群众、群防群治、民生为上、服务为先的实践探索,谱写着基层社会治理的典型样本。未来,来自群众的这股力量还会继续丰硕,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责任,与时代和鸣,悦见生活的美好。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3/0323/52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