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读懂构建基层治理生态圈“武侯经验”:多元共建提升社区“温度”
读懂构建基层治理生态圈“武侯经验”:多元共建提升社区“温度”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国家层面的城乡社区治理纲领性文件。
这期间,成都成为“社区治理”的新秀,在全国率先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努力探索新时代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径。
在大城之治的“成都样本”中,武侯区的开拓创新精神尤为突出。
开展“武侯探索”
打造全国社区基金会行业标杆
2017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不断拓宽城乡社区治理资金筹集渠道,鼓励通过慈善捐赠、设立社区基金会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乡社区治理领域。今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又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基金会的角色和定位。
而在武侯区构建的共建共治共享体系里,社区发展基金会早在三年前已经展开“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的模式创新。
2018年8月11日,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在武侯区举行。该基金会是由成都武侯产业发展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捐赠发起、武侯区委社治委推动,在四川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事实上,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由区级党委部门推动的社区基金会。
其成立的考量有三:一是拓宽社会资金引入新渠道;二是主动服务基层治理大局,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体系;三是构建社区可持续发展生态圈,创新高效服务居民新路径。
作为在社区基金会下建立的专项资金池,社区基金是由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等多种社会主体按照特定公益目的而设定。
社区基金的撬动作用,在航中街的顽疾解决中得以体现。地处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锦官新城社区的航中街,曾是一个背街小巷,路面坑洼不平,常年积水。陈年的红砖瓦墙和周围高楼林立的白领商圈形成鲜明的反差。因为各种电缆交错在一起,破烂不堪的墙体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实施该路段墙体的更新,社区曾多方协调,但因周边九家业主单位互相沟通不畅,致使长达83米的外围墙多年来无人修缮。
为了有效推进这一顽疾的解决,2020年,该社区运用微基金作为治理工具进行了辖区资源的撬动,提出“六共六联”的社区党建共建模式和辖区企业进行共建互动。当社区把这段背街小巷微更新项目作为共建清单发布出来后,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最终航中街这个微更新项目被提上日程。如今,老破墙成网红打卡点,不但以艺术彩绘的形式进行外墙加固,还展现了社区共建共治的成果。
走过三年多的历程,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迎来的每一个大事件皆是探索创新之举。2018年,首个社区微基金、首个街道层面成立起来的专项基金、首个以社会组织发起的专项基金相继设立;2019年,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党支部获批成立,“春耕计划”“仲夏邻里节”等品牌项目得以深化;2020年,武侯小区院落治理专项基金第一期项目机构招募启动;2021年,“社区创享家”全国招募启动,武侯社区基金会与中航信托签署信托合同,国内首单社区发展基金管理服务信托落地成都。
在参与社会治理、满足社区个性化需求以及推动社会创新等领域,社区基金会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秉持“共创社区美好生活”的理念,以“营造社区可持续发展生态圈”为愿景,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正在践行“激发多元主体、培育社区资本、营造公益生态、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实现治理模式从“政府单一”向“社区多元”转变。
据悉,未来五年,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将增强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社区专项基金、微基金使用质效,创新试点慈善信托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打造全国社区基金会行业标杆。
形成“武侯模式”
提高社会企业全国影响力
在武侯区构建的社区公益生态圈中,社区基金会是重要的链接资源平台,社会企业则是兼具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主体,既可以直接行动解决社会问题,也可以将所得利润捐赠到社区基金会,通过间接扶持更多行动主体来解决社会问题。
为确保政策创新的针对性和制度设计的规范性,成都市政府于2018年出台了《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首次对社会企业进行了定义。
近年来,武侯区以培育发展社会企业来助力社会治理创新,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武侯模式”,为国内外培育发展社会企业、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考启示。
在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便率先开展社区创办服务公司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成都市首家社区公司——四川黉门宜邻居民服务有限公司,研发小新书屋、奶奶厨房、宜邻养老等多个品牌项目,通过专项基金反哺社区,实现了社区自我“造血”。
从小税巷6号的小院子,到黉门里的“奶奶名厨”社区餐厅,再到如今的“奶奶厨房”3.0版,一路走来,“奶奶厨房”变化很大。2018年初,“奶奶厨房”注册了商标,并将其原来10平米的供餐点位升级为1600余平米的社区智能中央厨房,可容纳120人就餐,除了为老年人提供少添加、易消化的营养餐,还为社区居民、在华西医院附近就医上班的人群提供健康美味的用餐服务。
作为新生事物,社会企业在回应居民需求、丰富服务供给、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初创社会企业普遍面临人才缺乏、商业模式不成熟、税收负担过重、资金缺乏等问题,因此,武侯区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分类推进、创新成长扶持机制、探索融合发展,推动社会企业成为制度健全、运行规范、充满活力的自治实体。
在“全方位”顶层设计方面,武侯区率先出台社会企业专项扶持政策,从主体支持、业务支持、财税支持、资源支持、创新支持等方面给予初创期的社会企业扶持。
为了“全路径”分类推进,武侯区积极探索发展社会企业的差异化模式,支持社区创办社会企业,推动社会组织转型发展,引导企业转型社会企业,鼓励公益人士创办社会企业。
同时,强化“全周期”孵化培育。针对社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精准化实施帮扶,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流程优质服务,包括支持初创型社会企业“扩量提质”发展、支持种子型社会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认证社会企业“加快跨越”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武侯区还实施“全角度”融合发展,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社会企业与社区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一方面,探索社区综合体运营新机制。桐梓林社区国际邻里中心专门为“第二人生”“岩羊”等社会企业开设了产品展区;另一方面,探索社区生活服务新模式,针对便民生活中的市场盲点重点培育社会企业。童萌亲子园依托社区小微公共空间建立幼儿活动中心,以自研的体系化亲子课程为核心,为社区0-3岁儿童家庭提供育幼专业服务,并通过市场价格的30%的服务性的收费,实现项目的可持续运营。针对居民停车难问题,晋阳社区“来吧”双创孵化平台,孵化成立观察社会企业——“支位”有限责任公司,以“支位”APP为载体,整合社区内私家车位、公共停车位及商业停车场停车资源,采取共享停车、错时停车等方式为居民提供泊车位预订、查询、导航、缴费、私家车位信息发布等服务。此外,还探索整合社会资源新模式,成立了武侯社会企业投资联盟。
为进一步盘活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武侯区还创新发展社区居委会全资控股的社区社会企业,出台培育发展社区社会企业的实施办法,重点培育空间运营、物业服务、社区商业、社区旅游、便民服务等领域的社区社会企业,增强社区造血功能,推动服务品质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武侯区已培育信托物业、智慧治理等领域社会企业110家,已通过认证23家。
在深化社会企业创新发展之路上,武侯区的雄心,是完善并落实社会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培育枢纽型、品牌型社会企业,提高武侯社会企业全国影响力,填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商业服务空白。
贡献“武侯智慧”
凝聚基层治理的“四股力量”
在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方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培育扶持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
作为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区,早在2014年4月,武侯区便启动了以“网格立体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机制改革。通过多年培育发展,武侯区社会组织数量达到2000余家,位居成都市第一,公益服务基础优势明显。
如今,在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水平上,武侯区更为走深走实。在党建促社建方面,实施社会组织党组织“标杆引领”计划,培育了武侯区新空间“红领空间”、武侯区逢缘“初心亭”等党建示范点。组织社会组织党支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党员社工双向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助残、为老等专业服务。
同时,持续推进品牌建设。依托武侯区社会组织服务园,持续开展社会组织品牌培育三年攻坚行动,从社会组织人员素质、服务能力、品牌营销等多方面下功夫,树立社会组织品牌标杆,提高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武侯区云听说助残中心等6个种子品牌社会组织发展态势良好。
为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武侯区还持续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出台了《武侯区社会组织信用监督管理办法》,指导各业务主管单位加强社会组织日常管理,切实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今年3月,武侯区被确定为四川省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以此为契机,该区与社会组织合作建设三级联动社工站(室),借力专业优势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作为全国首创,成都市委社治委从成立之初,就被赋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使命。“千条线”拧成了“一股绳”,诸多治理难题得到解决。而作为成都社治领域的“模范生”,武侯区委社治委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社企、社会组织和高校人才“四股力量”,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中不断贡献“武侯智慧”。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3/0323/52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