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经典案例 案例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培育好农村社会组织?

案例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培育好农村社会组织?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21世纪是社会组织的世纪。社会组织呼应于社会系统,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共生共存。从社会工作“人在场境”视角审视,社会组织于个人而言,可以疏解问题和满足需求,从而协助民众更有质量和更具尊严地生活;于情境而言,社会组织具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正向功能。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社会组织振兴,有效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要求“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民政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和《“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都对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做出了具体部署。

近日,湖南省民政厅联合组织部、财政厅出台了《关于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全省社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在基层乡镇层面,如何将国家政策贯彻、实现在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长沙县民政局走在前面,以公益创投形式,在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点先行先试,面向社会征集支持力量,协同开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

一、县域社会组织面临重重现实问题

根据相关调研,长沙县的城乡社会组织发展很不平衡。注册、备案社会组织最多的街道达到100多家,最少的乡镇却只有一两家。分布在农村地区乡镇、村两级社会组织问题多。正式组织数量少,资金、人才、沟通、宣传不足,活动不经常、服务能力有限,满足不了村民的多元化服务需求,其发展存在诸多困难。

本次项目地是长沙市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镇春华镇,和另一新设置行政区长龙街道。它们在县民政局注册的组织各有两家,基本上没有开展服务,对于如何开展县组织的机构年检等工作不了解。另有“老年协会”、“五老红协会”、“红白喜事会”等备案老年人服务社团,基本上是由上面分派组建而成,零星开展一些村内的临时性公共服务活动。还有其它一些自娱自乐性的兴趣、运动队,在农村乡贤和一些热心人组织下开展一些临时性的文体活动。其它一些备案的科技类、经济类社会组织基本上处于“挂名”、“僵尸”状态。

项目小组运用问卷法调查,在村民中发放200份问卷,调查已注册、备案或未注册、备案的群团组织、协会、小组或分队队员,询问村民参与群团组织的情况、组织运营情况,镇村的资金、物质和政策支持情况等。还抽取了5名社区组织负责人和乡镇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组织运营和管理过程中的困惑、问题、需求及建议。

调查发现,长沙县农村物质富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农村“空心化”、“三留守”的现状,使得乡村活力不足。两个地方的社会组织少,内生动力不足,与社区关系不顺,组织化程度低。

在春华镇,老年协会与关爱下一代委员会、“五老红”协会较活跃,会员主要是老年人,其工作得到了老龄委和社区的支持,能够开展常态性的活动。老年协会自动将本村老年人归入协会。“五老红”协会由退休干部、教师、军人、党员等领衔,部分协会的负责人在村里具有一定的威望,具有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可以从上面获得拨款、物资和设施,可以获得村土地和空闲房屋作为场地,开办老年大学,定期举行视频学习。一些中老年妇女组成的广场舞队虽然成员有限,但是活动还是较为经常。其他经济类、技术类、生产类组织有牌子、无实质,是早几年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时留下的“名义”组织,不能开展相应服务。

基层自治组织对既有社会组织的管理不善。部分村的干部更换较频繁,就往往不管社会组织。部分村将社区事务分派给老年协会,如禁止焚烧稻草等,个别村存在将一些扑救山火的事违规指派给老年人。部分老年协会的负责人对村书记个人负责,协会工作听从书记个人委派,较少从村问题、会员意见出发开展组织服务工作。乡镇与村社会组织间的沟通、交流和支持也很少。

镇、村级自发的社会组织问题多,缺乏组织管理知识,不清楚组织化服务和行动的流程。负责人由村指派或者个人上位,而不是会员选举。协会事务不是针对村内问题,而是听从上面意见,工作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和目标性。协会内事务缺乏专人管理,较为混乱。各组织存在较大的支持性需求,如资金、场地、电脑等设施设备,服务技术和管理方法,政策环境、交流和党建指导等。

二、联动多方,开展培育服务

“3+3+3”服务模式按照长沙市关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任务要求和社会组织现状,我们采取“3+3+3”服务模式,开展培育服务,促进春华镇和长龙街道的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该模式包含:3个服务主体——“本土社工+社区+高校督导”;3个着力点——从激发骨干组建社会组织意愿、提高社区组织服务与管理能力、促使村公益服务行动;3类受益对象——已注册、备案的低效“僵尸型”社区社会组织、已开展集体活动且有意愿备案或注册的群团/队、热心村公益的社会人士。将3个“3”加在一起开展培育服务:

由高校专家培训和一对一咨询,对已注册、备案的低效“僵尸型”社区社会组织提能力。学习整合资源、项目开发和管理技巧,了解社区老、少、病、弱、妇、残、困等不同群体的需求,了解社区建设的需求,接受培训、交流和实践机会,打造合格组织,促使行动,服务村民。

由乡镇和社区提供条件,促使已开展集体活动、有意愿备案或注册的群团备案。认识组织化服务的重要性,创造活动条件,明确工作方向,协商管理制度,增强凝聚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效率,增强团队力量,成为相对成型或备案的生产技术、娱乐、服务型社会组织。

由社工增强热心村公益的社会人士入组织的意愿。社会人士多是以个人资源和力量在从事社区公益和慈善服务,带有自发性、分散性、临时性等特点,服务力量薄弱,服务受限,成效不明显。我们提供交流和实践机会,激发集体服务动机,带动以组织化的方式开展公益服务。

主要活动内容召开了村、镇对接会,发放手册,介绍项目,宣传政府有关社会组织发展政策,提升社会组织知晓度;召集村干部摸底公益骨干,开展公益骨干团建会,介绍项目及培训内容,开展“目标与计划管理沙盘”团建活动,激发热心公益村民组建社会组织意愿,在全镇发现、培育了村民公益骨干5人。
组织骨干开展了6期专题培训,内容有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公益项目设计与管理、筹资渠道及技巧、社会组织财务规范化管理、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还组织了各社会组织负责人外出学习与内部交流等。培训活动提高了组织骨干的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正在以集体形式开展服务者队伍的组织化行动,“复活”、“生产”了40家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组织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基本能够独立运营和开展服务。
至少有9家组织以集体形式开展社区公益活动,项目社工和专家对他们的工作从计划、实施到总结评估进行全程督导。受培育组织和骨干人员在社区募集资金、物资,招募志愿者,服务社区弱势群体,开展社区公益活动,拓展了筹资思路和渠道,得到了锻炼和实践。
推动建立了1个镇级社会组织联合会作为区域枢纽型社会组织,成为镇级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和管理平台,是对外展示窗口,对内交流、互动的平台。

三、凭借管理促成效

项目执行,管理是关键。本项目在设计、实施中主要加强制度规范、风险管控和效果监测等工作,让社会组织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

成立由县民政局(社会组织事务中心)、信和社工理事长、镇民政办负责人、项目社工和骨干代表(2-3名)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协同完成本项目;建立定期不定期沟通机制,如通过项目方案、活动方案、工作简报、季度联席会议等方式和渠道,保障信息畅通;聘请专家进行项目督导,利用甘特图等技术与手段监测项目进程;内部进行月查、季查和总结等形式,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改进服务方法,优化服务内容,确保受支持方受益;县民政局、创投项目监测方(第三方)组织半年和年度检查和评估,衡量工作进展及成效,提出工作意见与建议。

项目服务、尤其是创投类项目难免存在风险,关键是做好风险防范。常见的风险有财务超支、预算不足,员工流失,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进度,舆情恶化,人身伤害,服务成效不高等。我们采取了积极措施防范、化解风险。
制定合理的目标和可行的措施,及时公开信息。财务日清月结、专款专用、专人管理。活动及时归档,人员变动时档案移交手续齐全。合理分配工作,社工须制定月计划和活动计划,运用甘特图等技术手段监控项目进程。遇疫情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时间或者内容,须提前报备、协商。用好联席会议和简报等沟通手段,与资方、监管方、受服务方互通信息,及时反馈,交换意见。做好每一次活动和服务的总结工作,比对项目目标,自评工作成效。抓好安全防范,强调安全第一,购买活动安全险。对发布稿件认真审核,及时应对不利舆情,对突发情况及时处理。

项目实施基线评估方法,以初期调查结果作为基线,结项前再次调查,分析宣传效果,得分提升30%为合格;以形成性评估方法,评估社区组织服务过程中项目设计、分工协调、制度执行和服务成效,服务基本规范且较有成效的组织为合格;实行累积性评估方法,以备案/注册社会组织完成率、骨干参与培训率、培训知识掌握率、骨干独立运营组织达标率、学员满意率等考核服务指标。通过以上评估方法,加强服务过程监测和效果评价。
通过项目的运营,农村社会组织在政策宣传、组织数量和质量提升、骨干能力、管理规范化等方面获得了较大提升。村民对社会组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社会组织知晓度提高,村民组建社会组织行动意愿有所增强。社会组织的骨干人员的管理知识、能力提升,基本能够运营一家社会组织。约三分之一的受培育社会组织能够自主开展社区公益服务,进行链接资源、发动村民参与,提升项目化服务水平。

在服务过程中,我们感到,尽管农村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是社会组织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相比,农村社会组织既有着自身特点,也有着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信和社工作为有着多年组织培育经验的支持性机构,对农村社会组织的认识不足,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后期的改进措施。

四、反思:更好把握农村社会组织实际情况

首先,对农村社会组织现状把握不足。正如上述,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基础薄弱、类型单一、组织化程度低、权责关系模糊、环境支持不足、身份合法性不实、缺乏资金和项目、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和质量不高,服务内容有限、对组织化行动的意义认识和意愿不足、组织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导致培育团队在工作初期出现“剃头刀子一头热”的单边理想化行动,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工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其次,对项目开展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农村社会组织分散,没有统一的孵化、培育场所,各组织的负责人年龄偏高,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正式的授课式培训难以适应,对于授课内容兴趣度不高,他们更愿意讨论现实中的问题。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培训,难度较大,因为距离远,他们难以找到交通工具,一次培训往往难以凑齐预计人数。项目由1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两个乡镇9个村的社会组织培育管理。两镇工作地距离11公里,工作人员需要两地跑,要上门服务,有着客观上的困难。
第三,农村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的冒进情绪严重。没有充分估计农村社会组织基础薄弱、环境条件不足等困难,没有将政府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政策的指标要求按年度分解,简单地将“行政逻辑下行”,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违背了社会组织培育的本来规律,忽视社会组织发展的客观条件要求,忽视了社会组织发展内生动力培植的长期性。项目资方和承接方要在一年内实现政府要求的五年规划指标,是一种冒进行为,难取实效。

五、建议:从组织内外共同促进发展

社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主体,起着激活乡村活力、提供服务供给、培育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社会组织是必要的,孵化和培育仍然是当前农村社会组织支持的必要措施。孵化重点是社会组织数量的增加,培育重在社会组织质量的提升。当前农村的社会组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参与积极性不足,发挥作用有限。解决当前问题要从组织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第一,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需要充分发挥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军人、老模范等“五老”作用,尤其是老干部和返乡青年。老干部有时间、有经验、愿意发挥余热,得到群众的爱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农村“空心化”严重的背景下,“五老”是社会组织倚靠的重要人才和管理力量。外出务工返乡的中青年精力旺盛,见识也较广,懂技术,愿意创新,是社会组织重要的参与力量。

第二,以购买服务形式化解社会组织发展资金问题。政府要正确认识社会组织作用,社会组织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而存在的。要将邻里、村事务和乡镇问题以议题形式形成各级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招募团队或者骨干,或者以招标形式,委托团队或者社会组织实施,让组织服务社会的渠道畅通;将购买服务制度化,形成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支持条件,从而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第三,建设乡镇社会组织管理中心与服务平台,形成畅通的沟通机制。规范化管理是建立组织信任的保障。通过备案明确社会组织身份,以契约形式制定社会组织管理办法,指导、监督和评估社会组织服务,实行有效管理。提供社会组织办公场地,定期举行社会组织沙龙和交流会,组织骨干外出参访和学习,拓展视野,实现组织服务社会创新。

第四,举办社会组织业务培训,传递新的社会组织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以组织化的手段管理团队,需要实现团队内部领导、激励、沟通,需要形成组织使命和宗旨,制定组织发展计划,同时需要新的组织管理理念,需要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骨干,使社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效能得到增强。培训要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要让大家愿意参加,每次的培训要聚焦一个知识、方法或技术,要有实效。要加强村民的组织化联系,要让群众认识到组织化解决问题的意义。

第五,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忌行政化管理。社会组织的成立需要具备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法人及其代表、办公场地或资金只是组织的形式要件,而组织使命、宗旨是基于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而形成的。社会组织的治理需要对组织行为有着深刻的理解。成员的有效参与是凝聚组织力量的重要途径。组织制度需要建立在共识基础之上。这些工作需要时间,需要过程。社会组织发展还需要有宽松的环境作为外部支撑。

*本项目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编号:202211538002)”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021/4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