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研究 如何理解把握国家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如何理解把握国家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基于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这一基本判断,进一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种历史方位上,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机遇和挑战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机遇更具战略性意义上的趋势性和过程的不确定性(可塑性),挑战更具复杂性意义上的难以预料性和全面性意义上的系统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前所未有。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四力”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是国家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法治、科技、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面,涉及制度、体制、政策等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国家发展综合国力的根本支撑性力量。从经济社会发展上看,生存力主要是指一国经济发展中的自主循环能力,关键是自主能力和抗击打能力。一方面立足国内市场实现生产和再生产各环节的循环,同时以国内循环的畅通性所创造的市场机会形成对世界经济的吸引力,主动推进国内与国际经济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推进国民经济需求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基本均衡;另一方面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提高国民经济的韧性,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提高经济发展中承受国内国际各类风险的能力,强化基础、克服短板,提升抗击打能力,甚至是极限式击打能力。竞争力主要是指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塑造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相对竞争优势和绝对优势,包括微观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竞争力和宏观意义上的国民经济竞争力,关键是创新能力和竞争的充分性。一方面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切实使教育、科技、人才成为实现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是关键,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从而形成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的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这是提高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根本性体制条件。发展力主要是指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质态提升、结构升级、成长拓展的能力,包括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者全面发展的能力,企业竞争和成长能力,产品创新和更新能力,产业改造和升级能力,国民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高级化能力,等等,关键是提高发展质量的能力。一方面发展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根本在于结构演变形成的经济质态的改进;另一方面发展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发展方式的改变。持续力主要是指一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发展能力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关键是可持续性,实现短期与长期,当代与后代,经济与自然、社会之间相互协调,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一方面,代际之间的发展利益关系和格局是提高持续力的利益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与其他方面,尤其是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协调是提高可持续力的矛盾焦点。上述四种能力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生存力是基础,首先要具有生存力,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竞争力是关键,没有竞争力不仅没有发展的可能,而且会危及生存;发展力是目标,发展力以竞争力为支撑,竞争力的实现目的在于推动发展并实现发展目标;可持续力是发展力的延展,可持续力既要以发展力为前提,同时又是对发展的约束。

加强“四力”的战略路径

在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尤其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上述四方面能力,是极为迫切和重要的。有效提高这四方面能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即以扩大内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为战略基点和立足点,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战略性支撑,进而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征程上我们党的中心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这一中心任务,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完成这一首要任务,需要树立新发展理念。因为理念具有纲领性、引领性、战略性,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实现机制,落实到实践中,需要途径和方式,即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区域布局体系、绿色发展体系、高水平开放体系、现代化的经济体制等。没有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新发展理念难以贯彻落实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推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显然,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只有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才能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实现机制;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根本转变发展方式,进而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因此,党的二十大在规划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战略目标的步骤时,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要求“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真正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3/0221/41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