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理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理路

摘 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与价值旨归,关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又让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从世情出发,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话语权;从国情出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从党情出发,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从民情出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从社情出发,不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生动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同时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党的百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并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兼容性,决定了二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具有凝聚民族意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肩负起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使命责任。我们党积极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所具有内在的互融互通性,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联系等,其内在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不懈探索进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程,使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光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毛泽东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具体结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而是得益于从中国现实境遇出发探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贴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际,回答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

毛泽东同志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3]的文艺方针,这表明对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有外来文化,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要以当前的人民需要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加以分析和认识。毛泽东同志提出既要批判继承中国文化遗产,也要学习借鉴“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1962年4月,《文化部党组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化遗产,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观点加以分析。[4]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符合中华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需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构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而且在“富起来”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的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根基、提供了文化滋养,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在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和平”“天人合一”“大同”等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邓小平在批判继承了“尚变”传统中提出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并指出我们要学习“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5]汲取古今中外有益的思想文化,如西方思想中有益的成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富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合理元素加以保留,并不断推进指导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中国化、时代化,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载体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6]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系统思维、擘画文化发展战略蓝图中得到充分展现。再如,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7],意思是统治者要明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从而治理好国家与社会。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典名句提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些思想的提出都体现了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光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借助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展现了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站在人类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关怀,深耕并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华文化沃土上熠熠生辉,绚烂夺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不仅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文化纽带,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提供有益的文化土壤,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焕发蓬勃生机。

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铸就了虽历经世事沧桑、朝代更替却世代赓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的漫长积淀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构成了随时代发展而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8]回顾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为何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具有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与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始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9]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毛泽东同志肯定了文化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1]思想文化建设虽然由经济建设所决定,同时思想文化又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科技、教育等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2]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能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大问题。”[13]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14]随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成文化强国”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吹响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角。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西方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使璀璨的中华文明宝库被迫蒙尘积垢,让沉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瑰宝流落世界各地,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才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使我国取得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百年征程放到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考察,便可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在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世情出发,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话语权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这是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基础上,中国实现了从山河破碎到国泰民安,从满目疮痍到民族振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在磨难中走向辉煌的艰辛历程,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奋斗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们传承什么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结合新的时代需求,对其内涵加以拓展、完善,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厚植中华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在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基础上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推动世界各国解决共同性问题的同时,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共鸣。

从国情出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一个国家没有精神力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事业没有文化支撑难以持续长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的时代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中国如何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把握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是新的时代命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论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整个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作出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及规律性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断丰富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产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强大生命力,将厚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来充实本国文化宝库,更好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党情出发,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乎政党、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意识形态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到新的高度,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6]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动作用,弘扬主旋律,坚定不移抓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从民情出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实践主体与历史主体的统一,回顾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无一不是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一不是在坚守人民至上的文化建设立场,挖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强调创造文艺作品要紧贴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要激发人民群众蕴藏的无限创造力和丰富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推动革命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不懈奋斗。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18]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价值导向,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立场。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强烈的使命担当着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实践证明,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需要相结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

从社情出发,不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从社情出发,深入推进“两个结合”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结合什么、怎样实现结合的问题。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9]新征程上,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进而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礼记·大学》记载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久久为功,从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需要出发,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作者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委托项目“致敬大国工匠,成就强国梦想”(项目批准号L22AWT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赵赛君对此文亦有贡献】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3/0216/40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