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第二届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百强案例 积极践行主动警务理念 “背包警务”背出新时代警民鱼水情
积极践行主动警务理念 “背包警务”背出新时代警民鱼水情
近年来,康县公安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训词精神和对公安工作的指示批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三城、建设五地”的总体要求和县委、县政府“123335”总体思路,主动融入“三个共同”促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立足辖区实际,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目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公安机关服务县域发展大局的重要使命任务,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扣“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思路,主动融入、主动作为,创新推出 “背包警务”,并在全县各派出所推行并做精做优“背包警务”,面对面入户走访、点对点调解矛盾、心连心守护平安、实打实服务群众、手携手共创文明,构建了“警民互信、共建共治、高效服务、文明共创”的新格局,破解了山区农业县警务资源不足,治安防控薄弱、矛盾纠纷隐患较多等难题,为全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融合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平安基础。
一、“背包警务”的背景和起因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交界地带,全境处于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境内山高谷深,群山环抱,辖区内的居民多住在山上,且较为分散,平时出门办事极为不便,偏远地区警务资源也难以触及。2021年4月份,康县公安局豆坝派出所立足店子警务区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村内大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特点,针对群众办事远,办事难的实际,将装有防电信诈骗、缉枪治爆、非法捕捞等宣传资料,户籍业务办事指南(网上公安预约),警民联系卡,居民信息采集表,已制作好的居民身份证,户口薄封皮,照片拍摄白底布等物品、资料装在警务背包内,深入警务区开展工作。根据群众需要,随时随地为群众帮“小忙”,办“小事”,解“小忧”,让最基层、最偏僻、最需要的群众能在自家门口就能办理相关事务,解决实际困难,极大方便当地群众,因民警走村入户不离肩上的背包,所以把这种警务模式称之为“背包警务”。
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摞防诈、禁毒、扫黑除恶、户籍、车管业务办理宣传资料、一摞康县网上公安局、防诈“金钟罩”二维码、一摞户口本、一张警民联系卡……这是康县公安局派出所民警“警务背包”中的物品,也是搭建筑牢警民连心桥的重要基石。
二、“背包警务”的做法与经过
在2021年6月举办的全县派出所现场观摩会上,县公安局总结了豆坝派出所“背包警务”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立足实际,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向全县18个派出所全面推广“背包警务”。一次性为全县64名社区民警统一购置了警务背包,并在原有的服务基础上,增添了上门办证、法律宣讲等服务项目,进一步扩充完善“背包警务”内容,不断扩大服务群众范围,切实地把防范宣传和信息核查背下去,把群众所需所盼和相关信息线索背上来,再把贴心服务和应对措施背下去,通过社区民警的“两下一上”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公安工作带来的实惠,进一步拉近了警民距离,密切了警民关系。
——“背包警务+板凳精神”,一本日志记民情。康县公安紧盯民警长期沉不下去的问题,全县64个警务区社区民警,将各类基础台账、工作日志、待办事项装进警务背包,每周固定时间,开展进村社、进单位、进企业、进市场、进校园、进场所、进家庭“七进”走访活动,始终坚持走村入户“1+N”的工作模式:即民警背上“警务背包”下一次村社,带一个工作目标或任务,切实为群众办N件实事。直面群众,戴牌子、亮身份、留电话,直接访、错时访、预约访、电话访,发扬“板凳精神”,蹲地头、站村头、坐炕头,拉家常、问情况、听民声、访需求,摸准、摸深、摸透社情民意,全面精准收集“人、地、物、事、组织”等各类治安基础信息,将各类信息及民情民意记录在册,梳理分类,建立村情档案,掌握第一手资料,收集核查各类基础信息180余万条,矛盾纠纷隐患370余条、案事件线索130余条,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动态准,“背包警务”深得民心,拉进了警民距离。
——“背包警务+平安守护”,一套机制融治理。坚持把高质量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作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抓手,建立村级警务室、乡村警务站等工作阵地,社区民警蹲点驻村、以“背包警务”为载体,加快农村智慧安防建设步伐,积极争取电信企业支持,动员安装农户院落、乡村主干道路视频监控1.5万余个,乡村技防水平大幅提升;社区民警示范带动,邀请镇村干部、乡贤、“五老”等成立村级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壮大了调解力量,形成了“讲好一个故事、算好一笔账、上好一堂法制课、做好一次回访”的“四个一”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创建标杆引领“金牌调解室”6个,矛盾纠纷引发的案事件大幅下降;社区民警牵头,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发动村社干部、退役军人、民兵、治安积极分子、留守中青年妇女等力量,新建景区义警队、治安巡逻队、女子义警队等各类群防群治队伍70余支,常态化全方位守护乡村平安,壮大了共建共治共创平安力量,全力推进“无发案、无事故、无上访、无诉讼、无黑恶、无黄赌毒”的“六无”平安村庄创建,丰富了平安共创的新载体,打造了警民携手、邻里守望、平安联创的生动模式,有力净化了乡村社会治安环境,提升了乡村社会治理效能。
——“背包警务+便民举措”,一趟服务暖民心。丰富“背包警务”内涵,坚持民需导向,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举措,拓展服务内容,采取上门办、顺路办、捎代办、预约办、容缺办、掌上办等措施,主动为群众办证件、开证明、上户口、办牌照,一年来,为群众送证上门97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6800余份,免费送户口簿1100个,捎带办理群众业务1200余笔。以民警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让民警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智障、特困家庭等急需帮助的特殊群体,开展特困救助、生活帮助、困难扶助、精神勉励等关爱服务,为群众帮“小忙”、办“小事”、解“小忧”,真正把贴心温暖周到的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背包警务+德法宣传”,一线宣讲育新风。在乡村振兴大局中体现公安机关主动警务理念,突出平安元素,延伸“背包警务”触角,积极构建宣传矩阵,丰富宣传内容,将防诈防骗、道路交通、校园安全、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等内容深度融合,通过推行树下会、院坝会、恳谈会、村民会,流动小讲堂、广场小影院、法治小课堂,警民微信群“四会三小一群”宣讲活动等形式,讲案例、发警示、教要点、推视频等,大力开展德法宣传,助力全县乡村振兴。强化了群众日常安全防范、提升了群众基本法制素养、引导群众重尚伦理道德、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培育新时代乡村社会新风,夯实了乡村社会综合治理的的法治德治自治根基。实现了访民意、察民情、问民需、解民忧、聚民心、育民风、促平安一体推进。
三、“背包警务”的成效与反响
“背包警务”把民警的职责同群众的期盼紧密的结合,不仅掌握了社情民意,巩固了治安基础,更重要的是延伸了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触角,使许多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化解,许多困难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许多证件在第一时间得到办理,许多困惑在第一时间得到答复,实现了让民警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切实解决了群众办事远、办事难的后顾之忧。“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个小小的背包,不仅把公安业务装了进去,更多的是把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想、所求装了进去,用民警的双肩背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真正实现“民警背包里有群众,群众心里有民警”。通过民警主动上门服务群众,简化办事流程,创新服务思维,让“群众跑路”转变为“民警跑腿”,以民警服务的“加法”,换取群众跑路的“减法”,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最大程度的方便了群众办事。
四、“背包警务”的探讨与评论
背包警务”就是康县打造“主动警务”赢取警务主动,全力推动新时期“枫桥经验”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与时俱进的“背包”承载的是民情、民意,背负的是群众的重托和期待,体现的是警务理念的创新和转变,肩扛的是人民警察的责任和担当。通过民警长期下沉一线,直面群众,掌握社情民意、组织群防群治、精准对接民需、开展德法宣传等,夯实了基础工作,密切了警民关系,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真正做到了重心下移、警力下沉、工作前置、服务前移。下一步,康县公安将持续推行“背包警务”,不断丰富“背包警务”内涵,拓展优化服务群众空间,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用民警的背包,“背”出平安稳定,“背”出党和人民满意,构建平安联创新格局。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209/32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