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300多名“流动哨兵”延伸守护“触角”!上海闵行依托综治中心建设,解锁基层平安治理新范式
300多名“流动哨兵”延伸守护“触角”!上海闵行依托综治中心建设,解锁基层平安治理新范式
上海闵行,坐落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腹地”,精准感应着“城市脉搏”的生生不息:国际枢纽的“强劲奔涌”,宣告着联通世界的繁忙节拍;灯火人家的“温情脉动”,承载着寻常百姓的和睦安宁。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如何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成为考验超大城市平安建设能力的重要命题。在“城市会客厅”与“生活栖息地”的交汇点,闵行以综治中心建设为作为突破口,书写着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范本。

从“单打独斗”到“集体作战”,资源整合重塑治理生态
“平安客厅”是闵行综治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集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心理疏导于一体的“社会治理前哨”。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整合司法、信访、公安等部门资源,实现“一窗受理、多部门联动”,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化解万般难”。
在虹桥镇,一起由“检察机关存疑不补”引发的信访难题于综治中心画上了圆满句号。信访人情绪激动且面临实际生活困难,矛盾一度陷入僵局。为此,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和闵行区人民检察院两级检察长共同包案,依托综治中心平台,以公开听证形式推动矛盾时实质性化解。综治中心协调多方资源,法学专家、人民调解员、人民监督员等专业力量共同参与,释法说理,化解信访人心结。同时,公安机关、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等多元力量帮扶,通过“法律援助+联合救助+就业帮扶”综合措施,解决当事人实际困难,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当分散的治理资源组成了高效协同的有机体,“平安客厅”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集体作战”的全面升级。一旦接到矛盾纠纷的“订单”,“平安客厅”便立即成为指挥中枢,精准派单、分级诊疗、协同发力,有效实现“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闭环。
在马桥镇银春苑社区,一位居民在自家阳台养蜂,导致蜂群聚集扰民,甚至出现蜂蜇咬人的情况,社区邻里气氛一度紧张。马桥镇综治中心接到社区志愿者反映后,立即派单至“家门口”的信访代理服务站,信访代理员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进行隐患排查,最终通过排摸调查找到了擅自养蜂的居民。代理员没有强行执法,而是选择主动上门,从探讨养蜂技艺入手,逐步化解当事人的抵触情绪。同时还有人民调解员介入,耐心阐明《养蜂管理办法》和《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这场“温情劝导”与“联动释法”的结合,最终让养蜂人主动搬走蜂箱,社区重归安宁,矛盾得已化解。
在新虹街道,东方航空公司某项目的7名工人因工资问题与项目部发生争执,场面一度失控时,综治中心依托“三所联动”机制,搭建沟通平台,通过多方协作,将一场可能升级的群体性劳资纠纷在短时间内成功化解。
案例是机制最好的注脚。从梅陇镇某树木砸车纠纷中依据《民法典》的温情调解,到虹桥镇某欠薪事件24小时内提出“先行垫付”方案,再到莘庄工业区“三方四处”机制在48小时内妥善处置电子厂搬迁引发的百余名员工维权事件,实现“零上访、零诉讼”,这些案例无不表明,“平安客厅”已超越单纯的纠纷调解功能,成为培育公民法治意识、重塑社会信任关系的“社会学校”。
从邻里琐事到涉企纠纷,“平安客厅”以其多元包容的调解主体、刚柔并济的调解策略,展现了现代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真正成为感知社情民意的“前哨站”、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守护万家灯火的“平安站”。
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全民协同守望平安家园
平安,不能只靠执法部门一家“独奏”。面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区的复杂治安形势,闵行区创新推出“平安联盟”机制,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平安防护体系全域覆盖。
在空间维度上,群防群治触角从核心商务区延伸至社区、学校、医院、产业园区等全域场景。虹桥天地商圈的企业自发将快递车改造为“流动平安屋”,配备急救设备,成为街头温暖的守护站;莘庄工业区组建了专业法律团队为企业提供合规审查、风险防控等"法治体检"服务,打造全覆盖、全链条的涉企矛盾化解体系;七宝镇则构建起“居村解小事、网格破难题、中心抓全局”的三级治理闭环,将联盟的根系深扎于基层土壤。
在参与主体上,快递员、外卖员、二房东等新业态群体成为社会治理的“移动探头”,激活了社会治安防控的“神经末梢”。“人人都是平安员”的多元共治格局正在闵行形成。在江川路街道,300名快递员、外卖员穿上了平安志愿者的马甲,穿梭于楼宇街巷,如同流动的“哨兵”,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街面的动态风险,实现隐患早发现、早处置,有效延伸了综治中心的风险感知触角。
在闵行,“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逐步形成。一张由无数“平民英雄”编织而成的“隐形安全网”全天候运转,让社会治理不再是政府管理的单行输出,而成为多元主体共同编就的生态网络。
从“经验治理”到“精准防控”,数字赋能打破信息孤岛
数字壁垒造成的“信息孤岛”是矛盾纠纷化解的一大痛点。2024年之前,浦锦街道的矛盾纠纷、治安警情、民生诉求数据分散在公安110、12345热线、智慧调解、信访、人社等多个业务系统之中,形成“烟囱式”壁垒:劳资专管员发现欠薪预警,却不知晓同期发生的110警情;妇联排查到一户婚姻家庭高风险户,却因无法调取12345投诉记录错失提前干预时机;反诈宣传铺天盖地,但“大水漫灌”导致老年人“听得多、记得少”,电诈案损2024年同比上升71%。
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数字赋能。浦锦街道综治中心下定决心打破信息壁垒,围绕“矛盾预防化解”与“社会治安防控”核心任务,开发建设综治信息平台,实现从“数据仓库”到“治理大脑”的蝶变,从“各自为战”到“一屏统览”的转变。平台将110警情、12345工单、调解记录等七大数据库打通,构建起“人、地、事、物”的全息档案,将“综治中心”升级为“全域数字治理中枢”,实现了综治工作由“被动处置”到“主动预防”的质变。
一张大屏统揽全局,欠薪、家暴、诈骗、扬言等风险在萌芽时即被锁定;公安、司法等多部门线上会商,平均处置时间缩短八成,群体性事件零发生,各类警情有效下降。2024年10月,某教育机构关停引发60余名消费者聚集,平台5分钟内完成“街道—派出所—市场监管所—司法所—受理中心”五方线上会商,2小时内拟定初步方案,成功避免群体性事件升级。仅今年上半年,这套系统助力浦锦街道实现110警情全面下降,纠纷调处成功率高达98.75%。
此外,闵行以大数据分析、AI预警等技术手段,实现了从“经验防控”向“精准防控”的转变,“平安码”线上平台、“树形标识”动态巡逻等系统的运用,构建了城市风险防控的“智慧大脑”,实现了对不同空间场景风险的精准感知和差异化布防。
在闵行,数字赋能不是孤立的技术应用,而是深嵌入基层治理肌理,驱动“平安联动”机制高效运转的核心引擎,织就着一张响应更敏捷、研判更精准、处置更高效的全域平安防护网。
从“单打独斗”到“集体作战”,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从“经验治理”到“精准预警”,全新的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正在闵行形成。在“枢纽之心”与“巷陌之脉”的跳动点,这份以人民为中心书写的闵行答卷,实现了社会秩序与活力的同频共振,成为新时代城市安全度和人民满意度的“最强回音”。
责任编辑:CmsTop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5/1127/3150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