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北京市丰台区“民生项目池”:主动治理惠民生
北京市丰台区“民生项目池”:主动治理惠民生
丰台区“民生项目池”机制推动2300平方米“无界绿地”落地和义街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心怀“国之大者”,办好为民实事,北京市丰台区通过创新建立“重点民生项目池”,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该机制以基层实践探索“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从群众高频诉求中提前发现问题,用系统化项目破解难题,让民生改善“不等群众催、不等问题积”,让居民的幸福提升看得见。
百余项目
总投资额超7000万元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丰台区建立“民生项目池”机制,是为加快构建“民声速应、难题速解、长效惠民”服务新格局的创新举措。日前,丰台区发布“2025年第三批重点民生项目池项目”,依托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收集的意见建议,精心谋划推出第三批民生项目池,107个民生实事项目发布,涵盖改善居住条件、保障公共安全、营造宜居环境、方便市民出行四大领域,总投资约7014.7万元。相较于此前批次项目,第三批项目在需求导向、资金管理、项目推进等方面持续优化。所有项目均源自接诉即办重点诉求和群众实地反馈,通过精细化资金管理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同时明确清单项目10月至12月分批落地的完成时限,强化全过程管理,实现“好事快办、难事细办”。
进入“民生项目池”的项目,都是群众急难愁盼的关切问题。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第三批民生项目池由丰台区26个街镇报送,接诉即办工作指挥部汇总梳理。据统计,107个民生实事项目中,营造宜居环境类项目最多,达34个,涉及17个街镇,内容包括增补绿化、设施安装维修等措施,旨在改善小区及周边环境等;改善居住条件类项目31个,聚焦房屋滴漏维修、管线改造、电梯更新等;方便市民出行类项目28个,涵盖路面修缮、停车位规划等举措,畅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等;保障公共安全类项目14个,包括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消防设施等安装更新。
有了居民需求,怎样能让项目顺利推进落地?为确保项目落地见效,丰台区接诉即办工作指挥部多措并举,制定丰台区民生项目池管理规范,对项目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推动建议池与项目池联动,建立“建议收集-分类研判-项目转化-结果反馈”闭环机制,让群众建议成为项目谋划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丰台区筑牢动态监管防线,构建多元核查机制,确保项目成效达标、群众关切落地。
精细改造
家门口有了转角花园
“2025年第三批重点民生项目池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丰台居民感受到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随着2025年第一、二批民生项目池的191个项目相继落地,从改善村居道路到提升城市品质的微更新,进入“民生项目池”的项目已结出硕果,化为可触可感的幸福。
在王佐镇贺照云村,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陷车轴”的泥泞土路,已变成41700平方米混凝土路面与17200平方米沥青路面交织的畅通大道。纳入民生项目池完成改造后,村内道路通行效率提升90%,村民陈大爷感慨:“新路通到家门口,下雨天再也不用踮着脚走路了。”值得一提的是,施工期间,村委会通过“逐段封闭+临时便道”“夜间错峰施工”“开通紧急绿色通道”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了对村民出行的影响。
在玉泉营街道,首经贸中街与柳村路交汇处的1700平方米“城市边角地”,经过精细化改造变身“转角花园”。“以前这儿杂草乱长、车辆乱停,现在成了家门口的‘小公园’,遛弯、聊天都有了好地方。”居民张先生欣喜地说。如今,这片“转角花园”西北角绿地栽种了银杏、元宝枫等彩叶树,搭配紫丁香、西府海棠,营造“四季有景”的意境;西南角则破除杂乱硬化地面,铺设透水砖、增设休闲座椅与运动器材,已然成为居民生活的幸福角落。
持续升级
让项目更精准更高效更贴心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丰台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吕洪涛告诉北青报记者,下一步,丰台区将重点抓好第三批项目的落地推进,紧盯10月至12月的时间节点,确保107个实事项目如期完工、惠及于民。同时,将继续深化“以群众需求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一方面,持续收集群众新诉求,及时将“房屋加装电梯”“社区养老设施完善”等新需求纳入后续项目池;另一方面,总结前几批项目的经验,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与推进机制,让民生项目“更精准、更高效、更贴心”,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每一个落地项目中持续升级。
责任编辑:CmsTop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5/1125/3134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