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案例展示平凉市 “法”“景”融合 构建十大法治文化应用场景、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法”“景”融合 构建十大法治文化应用场景、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背景和起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能力和统筹能力,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线指挥部。

做法与经过:根据中央和省市县统一部署和要求,司法行政系统始终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摆到突出位置,立足辖区实际,做足依法行政成色,彰显服务大局特色,绘出司法为民暖色,“法”“景”融合,构建十大法治文化应用场景,为平安崇信、法治崇信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场景一: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结合“八五”普法,从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法学教育以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构中推选组建成立了县级普法讲师团,招募离退休法律工作者、法律专业大学生等普法志愿者291名,在全县各乡镇分别组建普法骨干399人,普法联络员349人,普法明白人24157人、普法对象73852人、学法示范户1652户、普法中心户长1734人。发挥职能、专业、特长开展各类普法活动,为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了人才保障。

场景二: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广场

投资68万元,建成村级法治文化广场10处,通过设立铁艺造型、立式牌、大型宣传橱窗、花草牌等多种表现形式将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宣传普及了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禁毒法》等和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通过漫画、标语等形式分别展现了法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出现的各种形式,引导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文化,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更好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场景三:打造综合性法治教育基地

汇聚全县公共安全教育资源力量,先后投资133.6万元,在县二中建成青少年综合教育基地,整合8个部门工作资源,设立法治宣传、禁毒、消防、地震、反邪教、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和校园安全8个教育宣传展区,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具有常识性、思想性、教育性,又富有趣味性、体验性和互动性,让青少年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和感受法律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场景四:打造法治红色文化阵地

积极探索新时期红色法治教育新途径,依托“保至善”“三位小英雄”等文化资源,在县城保至善烈士纪念馆、黄花乡黄花塬村等地打造了集党团史教育、乡村振兴、少年儿童关怀、法治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法治文化阵地,总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共设置大型铁艺造型22处、宣传牌140面、宣传标语222处,涵盖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知识,让法治融入红色文化,引导群众、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治意识,全面推动了红色教育与法治宣传教育的融合。

场景五:打造法治文旅融合乡村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在全县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中同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通过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开辟法治护农、法治强农、法治兴农的法治乡村建设之路,至目前,全县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个,县级民主法治村69个,创建率87%。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

场景六:打造法治休闲文化公园

利用现有的6处休闲公园,打造在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法治文化圈。在不改变原有自然景观的前提下,注入法律法规、法治名言、法治典故和以案释法等法治元素,通过富有美感的雕塑、展牌、长廊、装饰等艺术视觉手法,以图文并茂的多元化形式,把法治文化元素与原有的环境相融合。丰富了群众学法渠道和载体,开展法治文化活动109场次,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了解法律知识,领悟法治精神,提升法律素养,树立法治观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文化需求,使普法宣传更加“接地气”。

场景七:打造法治夜间消费聚集地

为进一步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在统筹做好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上,在崇信县梁坡水街打造了法治龙泉夜市,设置法治宣传栏32处、普法景观16处。坚持编排小品、舞蹈、情景剧、快板等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宣传节目,利用夜市舞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每周进行演出。以“摆摊”的形式,设立普法摊位,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书籍、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为群众带来法治文化盛宴。让群众在夜间消费的同时,激发群众法治意识,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处理矛盾靠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尚。

场景八:打造“文明实践+法治”工作站(室)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室)建设为抓手,彻底打通法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成了联保联调“一支队伍”和“六有”工作室,吸纳志愿者225人,健全了五项工作机制,创新推出了“五联”工作法,坚持把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志愿服务队的首要职责,结合健全“三调联动”工作体系,组建了以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信访干部、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交通协管员、群防群治队员为主的联保联调志愿者服务队。涵盖了108个调委会、9个专业性调解组织、2个巡回法庭、12个警务室、5个品牌调解室的工作人员,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诉调、警调、访调“三调对接”,拓宽了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近年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扫黑除恶线索摸排、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员帮扶稳控,困难群众法律援助、道路交通安全劝导、信访群众积怨化解等各项活动4986场次。全县矛盾纠纷呈现出纠纷总量和重大纠纷数量“双下降”、纠纷化解能力和社会满意度“双提升”的良好态势。

场景九:打造法治文化示范街

县城青年路、团结路、滨河路、元谅路等路段,打造法治文化示范街12条,设立法治宣传牌167面,增设278个法治文化元素花箱。整体布局突出法治元素,通过漫画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将贴近群众生活的法律知识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涵盖法治格言、法律知识、青少年教育、平安创建、反邪教、法律援助、扫黑除恶、禁毒、道路交通安全等特色内容,使群众能够出门见法治、抬头看法治、茶余饭后议法治,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有效地增强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场景十:打造多媒体普法平台

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集中打造了电视、广播、网络、微博、手机“五位一体”的媒体普法平台,创办的《法治崇信》《龙泉警钟》广播电视栏目,《崇信普法》微博、《崇信司法》微信、《崇信普法》今日头条等。延伸了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紧贴群众实际需求,交流互动老百姓关心的法律话题,通过以案说法、法律法规解析、依法维权等形式刊发各类普法信息,诠释老百姓关心的法律话题,法治宣传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全社会营造了懂法、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累计刊发普发信息12598条,线上解决矛盾纠纷365起、解答咨询5629人次,制作播出法治栏目7期。与县移动公司合作打造手机普法平台,编发手机短信60期,总计发送50000余条。

成效与反响:2016年,崇信县委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被中宣部、司法部评为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普法办公室;2018年,县司法局荣记集体三等功;2019年,黄寨司法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优秀司法所;崇信县被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评为全省“七五”普法中期督查先进县;黄寨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省司法厅评为全省“大排查、早调解、护稳定、迎国庆”专项活动表现突出集体。2021年,县司法局被团中央、司法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维权岗”。

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繁荣发展,法治乡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全民普法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县、建设法治崇信提供了重要基础。

探讨与评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崇信县司法行政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把握“省之要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注重系统性思维、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县,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坚决维护安全稳定,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211/28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