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案例展示平凉市 崇信县柏树镇党洼村“五平共治”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崇信县柏树镇党洼村“五平共治”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一、内容摘要
党洼村辖4社467户1777人,有党员58名,总耕地面积5050亩,人均2.8亩,栽植苹果2000亩。近年来,党洼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依托资源禀赋,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全面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随着乡村建设快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民众诉求趋向多元多样,社会治理用力不均、机制不畅、水平不高、服务单一、风险防范化解不够及时等问题日益凸显,党洼村坚持把苹果文化、平安文化与乡村治理相融合,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创新提出干部要公正公平、村子要祥和太平、内心要温良和平、家庭要和睦安平、生活要富裕康平的“五平共治”理念,村级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持续攀升,2021年被评为全省美丽庭院示范村。
二、案例正文
一是强政治,干部要公正公平。公正公平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石。该村群众历来对公正公平的要求非常高,村上坚持把“一碗水端平”,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双诺”机制,规范运行村级小微权力,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产业发展、低保评定、惠农资金发放、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推行决策公开、事项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努力做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结合村“两委”换届,镇党委选派一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镇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对村“两委”成员逐一设岗定责,实现精准管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不断增强。健全完善“村社组织三包”“农户门前三包”责任机制,由村社干部包乱占耕地监管、面源污染治理、公共设施管护,农户包房前屋后生态绿化、环境卫生整治和“三堆”清零,责任到人、定期考核,农户自觉与村社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400余份。
二是强法治,村子要祥和太平。该村注重网格化管理,建立网格、责任、监管、巡查“四个全覆盖”的长效治理机制,紧盯防汛抗旱、垃圾污水治理和挖山砍树等方面风险隐患,加强对农机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等方面风险排查,定期对农房安全、用电、用水、冬季采暖等方面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消除,终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方面安全隐患“三个清零”目标。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成立村矛盾调解委员会,落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综合机制,实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聘请法律顾问,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去年以来累计调处邻里之间、家庭关系等矛盾纠纷21起,组织开展“法律进村入户”等活动3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广泛宣传防邪禁毒、扫黑除恶等相关政策法规,村庄法治建设不断提升。2022年3月,因承租企业经营困难,连续拖欠农民土地流转费,群众意见很大,矛盾随时爆发。村上第一时间介入,积极疏导双方情绪,引导群众依法维权,经持续参与协调,帮助企业兑现了1500亩土地流转费88.5万元,有力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村子和谐稳定。
三是强德治,内心要温良和平。人只有拥有平和心态,才会通情达理、与人为善。镇、村两级不断加强“一站一约一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建设,广泛开展“苹果人家”“十美户”和道德模范创评,在全村广泛宣传“崇信好人”路永红等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中华传统美德,引导群众立家训、明家规,争创“苹果人家”和“十美”户。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积极组织开展农家小院讲故事、村民大会话先进等活动,在全村布设中华传统文化红苹果宣传牌25面、平安文化宣传墙1100平方米、平安文化步道600米,使村民抬头可见、驻足可观、常驻心头,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强智治,家庭要和睦安平。针对村里留守老年人较多,日常照料困难,导致家庭矛盾和家庭悲剧多等问题,镇村主动作为,创新思维推出了红苹果智能手环应用服务,为留守老人定制“红苹果”智能手环37个,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71个,把全村37位老人全部纳入管理系统,提供“全天候”应急保障服务。平台运行以来,累计监测处置紧急事件40余起,救助患急性病孤寡老人5名、走失老人2名,打通了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村民路等才高兴地说:“我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行动不方便,一有紧急情况就摁下红苹果按钮,村上和卫生所就及时派人过来查看,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专心挣钱养家”。通过建立智慧养老“红苹果”智能手环即时服务平台系统,把应急救助服务向老人家中延伸,着力提供“全天候”应急保障服务。平台运行以来,监测处置紧急事件40余起,救助患急性病孤寡老人5名、走失老人2名,受到了群众广泛赞誉。
五是强自治,生活要富裕康平。面对村域经济发展体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现状,村“两委”积极探索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链建设的重大机遇,招商引资建办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1668亩,吸纳全村110多名群众长期在园内务工,实现劳务收入和土地流转收入“双增收”。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引导链主企业富通养殖有限公司,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处,存栏肉牛400多头,年销售收入达到560多万元,打造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带动村里26户群众养牛380余头,全村肉牛养殖超过1000头,生猪超过2000头。同时,积极承办了崇信县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策划举办了赛牛大会、快乐骑行、游园赏花等活动,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村庄的面貌变美了,群众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成效与反响
党洼村“五平共治”的乡村治理实践,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全程治安、民事、信访案(事)件“三下降”,命案、群体性事件和重特大事故“三个零发生”,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双提升”。该村成功创建全省美丽庭院示范村,探索出了干部要公正公平、村子要祥和太平、内心要温良和平、家庭要和睦安平、生活要富裕康平的“五平共治”模式,走出了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得到省、市、县各级一致好评。
一是谋划共建,提升群众的参与率。“共建”意味着社会治理不只是党委和政府的责任,而是社会各方的责任。推动基层治理,必须要加强基层民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主动贴近群众,拉近干群关系,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通过政策支持和广泛宣传,向群众普及参与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增强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带动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充分发挥群众作用。
二是完善共治,开拓治理的引领力。“共治”意味着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规范网格化管理,健全以党建为统领、以法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有效保障基层社会治理,调动群众积极性,做到人人尽责。全面推进“互联网+”模式,运用数字乡村、高清探头、微信端等现代化科技,构筑起共建共治共享数字社会治理体系。
三是加大共享,实现共赢的覆盖面。“共享”意味着通过社会治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联通政府各部门,明确主体责任,投入公共资源,提供便民便企服务,深入落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实行了线上线下双服务。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211/28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