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案例展示武威市 “小板凳”调出“大平安”
“小板凳”调出“大平安”
【基本情况】
天祝县打柴沟镇位于县城西北部,乌鞘岭南麓,距县城18公里。G30高速、312国道和兰新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辖1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7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藏、回、土、蒙古、彝族、维吾尔、东乡、壮、苗、满、土家、景颇共13个民族,总人口4090户16793人。
【背景和起因】
当前,随着农村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也逐斩呈现出数量扩大化、诱因多元化、形式复杂化、调处困难化等趋势。矛盾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化解处理,就可能造成矛盾激化,甚至演绎转化为治安、刑事案件,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矛盾纠纷化解成为新农村建设必须承担的重点工作之一。农村矛盾纠纷的化解,必须要把握好源头。及时摸排化解矛盾纠纷,是预防和减少犯罪,防范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社会稳定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021年以来,天祝县打柴沟镇在矛盾纠纷摸排化解中发现,当地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家庭矛盾及农村土地纠纷方面。为此,打柴沟镇综治中心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联合打柴沟派出所、司法所,与镇村干部、治安户长、村法律明白人、乡贤共同深入群众家里,采取靠前调解、进村入户的方式,与群众面对面“唠一唠”家长里短,坐在一起“扯一扯”难心事、烦心事,这种把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延伸到了村民院落、百姓家中、田间地头的矛盾纠纷调处方式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作“板凳会议”。
【做法与经过】
打柴沟镇综治中心组织派出所、司法所以“板凳会议”化解矛盾纠纷,把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延伸到了村民院落、百姓家中、田间地头。要求镇领导班子成员每月必须到村上参加小板凳工作征求意见会1次。镇上干部还须随身携带工作手册、民情家访记录本和民情联系卡等,随时记录群众诉求,并做到群众信访问题多的地方必到,工作推进有难度的地方必到,易发多发矛盾纠纷的地方必到,特殊困难群众的家庭必到。为确保“板凳会议工作法”制度化,不走过场,镇上立足实际,整合辖区资源打造一个网格化服务平台,完善一套规章制度,整合一支基层服务队伍,确保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预防为主,准确掌握社情民意。打柴沟镇采取靠前调解、进村入户的方式,同派出所、司法所、镇村干部、治安户长、法律明白人、乡贤联合起来,在群众家里面对面共话家长里短,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板凳会议”,村民实实在在地参与了村内事务的决策过程,村民有意见可以当面提,事情如何办由大家一起商量。例如,打柴沟镇铁腰村曾是矛盾纠纷多发村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在“板凳会议”上,村民及时把治安问题提出来,会上大家商定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组成村普法宣传队,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该村的矛盾纠纷明显减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不把调解程序化,才是“走心”的调解。从“灭火”向“防火”转变,从程序化调解到“板凳炕头”拉家常的转变,是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与探索。“板凳会议”的魅力在于,政法部门充分考虑矛盾双方的实际情况,不选择给当事人带来紧张情绪的派出所、司法所等地作为调解地点,而是联合各方力量走进当事人家里,用时间和真情将矛盾彻底消除。以前村民们发生矛盾纠纷往往解决方法不外乎两种基本途径,即诉讼的方式和非诉讼的方式。诉讼虽然具有终级性、中立性、合程序性等优点,但是效率低下、拖延时间长、成本高,也是其不可克服的局限,尤其是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农村纠纷在相当程度上会对农村乡土社会人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所谓赢了官司输了面子失人情、最终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相反,人民调解有其特点和优势,人民调解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讼解决方式,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民间调解“排难解纷”、“止讼息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产生发展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板凳会议”,老百姓事情说明了,道理弄清了,情感理顺了。虽然“没有一张纸,全靠嘴皮子”,但实际效果非常好。这种交流和沟通方式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不但可以促进彼此情感共鸣和思想统一,更是将“坐在上面想事情”转变为“走到下面做事情”,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充分运用“板凳会议”工作法,通过“零距离”倾听群众诉求,“面对面”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着力于小问题、小矛盾、小纠纷提前介入、及早预防,切实把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成效与反响】
“板凳会议”的聚焦点是基层“不起眼”的小事,着力点却是群众“最在意”的要事,不把调解程序化,恰是“板凳会议”的魅力所在。工作人员充分考虑矛盾双方的实际情况,不选择容易给当事人带来紧张情绪的派出所、司法所、调解室作为调解地点,而是联合各方力量走进当事人家里,用时间和真情从当事人内心中将矛盾化解。有时“板凳会议”调处一起矛盾可能会花费好几个工作日,哪怕调解效果不理想,也有后招,事后回访也是“板凳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主席台,不在村会议室,大家拿起板凳坐一起,大事小事一起议。打柴沟镇以“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宗旨,打破传统会议模式,建立“板凳会议”制度,以入户“拉家常式”的讨论,实现大家事、大家议,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板凳会议”制度建立后,打柴沟镇每月组织辖区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群众矛盾纠纷的调解,面对面交流,现场提问题、讲政策、解难题,建立起居民群众需求导向机制,能办的事项当下办、转办的事项代理办、不能办的事项耐心告知怎么办,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每月平均解决事项10余件。
【探讨与评论】
当前,人民群众对基层公共服务的期待更加广泛多样,这对基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照本宣科、机械地执行政策,而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在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中寻找新的理念、思路、办法,在破解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中开辟新路径。
“板凳会议”的创新举措,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民众提出、共同商议、共同决定、共同实施”为原则,有效整合村“两委”、党员、网格员、群众等多方力量,形成“收集—协商—落实—反馈”的治理闭环,就民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面对面进行交流,一对一进行解答,通过“板凳会议”对村级事务进行协商。“俯下身子来跟老百姓交流”就是“板凳会议”工作法的灵魂和精髓。正是这种以心换心的理念,让打柴沟的干部与老百姓之间拉进了距离,实现了从程式化的调解员到板凳炕头贴心人的转变。
“板凳会议”不仅拉近了党群邻里关系,还有效调动了民众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一般矛盾纠纷不出网格、重大矛盾纠纷不出村”。只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治理能力,就一定能维护好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210/27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