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案例展示武威市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勠力同心为民服务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勠力同心为民服务
【背景和起因】
北街社区成立于2002年6月,位于民勤县三雷镇城北新区院内,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225户、14011人。居民巷道18条,楼院17个,行政事业单位12个,商业网点158家。重点人员50人,其中社区矫正人员14人,戒毒康复人员1人,刑满释放人员13人,邪教人员 6人,精神障碍患者15人,重点信访人员1人。
近年来,北街社区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扣惠民政策落实、社会综治维稳、社区疫情防控、小区物业管理、环境卫生整治等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创建“七彩阳光·社区治理”综治品牌,围绕美好幸福新城区建设目标,全面推行“1+3+N”网格化工作模式,扎实开展红色宣讲、橙色便民、金色治理、绿色环保、蓝色平安、白色健康和银色文娱等“七彩”服务活动。凝聚多方力量,画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同心同德打造幸福北街。
【做法与经过】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1、深化推进社区“大党委”建设,打造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联盟,督促指导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物业企业与社区开展互联共建,社区每季度牵头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定期向共建单位发布需求、资源、项目“三个清单”,组织开展双向认领、双向服务。有力推动城市基层各类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凝聚成“一家人”。
2、建强两个平台阵地使服务资源“动起来”
社区改造提升了党群服务中心,完成了“七室一厅”建设。社区综治中心运行以来,主要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平安细胞工程创建、矛盾纠纷调处等各项综治服务工作,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人员加强管控。以新时代党的建设统领平安社区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综治中心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矛盾纠纷集中化解模式和机制,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统一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打通基层服务治理“最后一公里”;建设社区爱心储蓄所,实现了“党组织搭台、各类团体唱戏”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党建引领+志愿服务
北街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七彩志愿服务队”为载体,不断为社区居民提供更精细更精准的服务,带动更多的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让社区工作更有温度,让群众在社区生活的更加幸福。
红色宣讲照民心
由社区与结对共建单位的党员干部组成。服务队坚持群众的需要在哪里,党旗就飘扬到哪里,红色宣讲就延伸到哪里。组织在职党员、退休党员下沉小区楼院、居民巷道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信访工作条例知识宣讲、防范养老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19场次,厚植居民爱国情怀。
橙色便民暖民心
由社区网格员和第三方机构组成,收集各类生活诉求,根据诉求难易程度、服务范围以代办式、上门式、预约式、网络式、跟进式“五式”服务为重点。为辖区居民、特殊人群代购生活用品、维修家电、缴纳社保、孤寡老人关爱帮扶等系列暖心行动,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服务队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诚便民利民惠民。
金色治理稳民心
由物业公司负责人、业委会主任、楼长等人员组成,发挥政策宣传员、信息采集员、便民服务员、矛盾化解员、治安保障员的作用,开展政策宣传、邻里互助、便民服务、践行文明乡风等活动,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程度。服务队坚持居民诉求在网格内响应,物业服务在网格内优化,社区治理在网格内提升。
绿色环保润民心
由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会员、环保爱好者和环卫工人组成,引导居民节约用水、爱绿植绿、垃圾分类,提升居民群众环保意识。社区综治中心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加入志愿服务队,坚持维护城市环境,擦亮城市底色,建设绿色家园。
蓝色平安聚民心
由社区安全巡逻员、综治员、片区民警和心理咨询师组成,以“线上宣传+线下互动”模式,广泛开展宪法、法制教育、社区矫正法、禁毒、反邪教、扫黑除恶等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印发宣传资料5000余份,不断增强居民法制意识、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采用会议研判、对话协商、现场处理及视频连线等方式化解各类问题。今年以来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2起,排查重点领域15场次,管控重点人员45人。服务队坚持群防群治,齐抓共管,小事不出楼院,大事不出网格。
白色健康守民心
由辖区医院医生及有医疗从业经历的人员组成。开展疾病防治、健康知识宣讲和诊疗服务,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组建临时党支部、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队等方式,对外来人员排查登记,落实管控措施,组织核酸检测。服务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全面保障居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银色文娱联民心
由社区退休老干部组成,发挥退休老干部的余热,为书法绘画、戏曲舞蹈等居民爱好者提供文娱类志愿服务,既满足老年人老有所乐,又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开展普法、民法典宣讲,婚姻家庭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等活动,促进婚姻家庭幸福和美。服务队坚持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真正让居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加强目标管理落实维稳责任
1、按照上级要求,社区研究制定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防范和邪教处理等工作方案、各类重大应急处置预案和领导小组,建立了各种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以及一、二、三责任人奖惩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奖惩,做到用制度管人,确保责任制度落实。
2、召开辖区综治责任单位、小区的综治维稳工作动员大会,与责任单位、小区签定了综治维稳以及上级所要求签定的各类责任状。
3、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对邪教、涉稳等对象严格按照包保措施落实到人,刑释解矫人员也实行了“三帮一”,定岗定责,在重大节假日和特别稳定维护期加强值班督查,严格落实值班制度,确保辖区稳定,并作了值班情况详细记录。
(四)加大排查力度及时消化矛盾纠纷隐患
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力度,做到不激化矛盾,矛盾化解调处及时,做到在哪里发生就消化在哪里,解决了几起重大矛盾纠纷和上访的苗头。
(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确保安全稳定
1、禁毒、禁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社区把禁毒、禁赌工作列入了重要日常工作,建立建全了禁毒、禁赌宣教长效工作机制,组织了专人认真开展禁毒、禁赌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法制宣传,提高了禁毒、禁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效果。
2、社区、学校、家长三位一体对学校青少年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社区组织安排专人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摸底排查、实行了全方位整治,制定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方案,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3、安置帮教工作。社区建立了长效安置帮教工作措施,对刑释解矫人员进行安置,一对一帮教,与他们交流、深层次地了解,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机,并建全了安置帮教工作台账。鼓励他们加入到社区志愿者的队伍中来,通过参加一些公益性活动,更好的树立了他们回归社会的爱心。社区为他们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课堂,有效地帮助他们改变了人生发展观,更快更好的回报社会。
4、治安防控工作。社区每月专题组织召开辖区内各责任单位、小区负责人综治工作会议,重点讲述了安全、交通防控措施,法制宣传教育知识等。对辖区内进行长期不懈地排查,特别对交通要道、公共场所、人员复杂、危险等地进行重点巡防,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在节假日期间一天一督,排除隐患,确保了安全,并作了详细的查询记录。
5、加大对辖区单位的督查,确保综治工作的全面落实。加强对辖区内责任单位的综治工作督查,检查他们的综治工作情况和有涉稳对象的包保责任制落实情况,安全隐患、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化解情况,确保了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成效与反响】
(一)基层基础提升,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完善社区功能,以开展“平安社区”建设为目标,建设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形成以党委为核心,居民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综治工作站为骨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体系。加强治安队伍建设,组建了司法调解、治安巡逻、志愿服务、网格员、楼栋长五支队伍,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维护基层稳定的减压阀作用,实现区域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二)全了网格化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网格化运行管理机制,将社区划分为3个网格,实现全面覆盖。安排综合能力较强的网格员组建了一支信息报送及时、纠纷处置快速、服务保障到位的网格员队伍,强化职责落实,充分发挥网格员在思想教育、人员管控、信息报告和社会综治方面的重要作用,畅通信息报送渠道,有效监控社会动态,提高了维稳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准确性,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依靠法治宣传教育,营造了社区法治氛围。以各类普法宣传为契机,以“平安社区”建设为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普法宣传,营造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干部战斗力,形成社区党员、干部、民警包片法律宣传体系。加强特殊群体的法律教育,针对未成年人群体,社区开辟校园法治课堂,定期邀请派出所民警开展法治演讲,反邪教、禁毒宣传等活动,增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确保法律教宣传到位。
(四)紧抓矛盾纠纷调处,规范了社区治理秩序。以“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目标,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多元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社区调委会组织建设,充实调解队伍,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成效在一线体现,通过日常网格化动态巡查,做到辖区内大到重大事故,小到邻里纠纷,实现实时掌控。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取领导干部包办或督办等形式,深入研究辖区内突出矛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完善处置机制和方法,明确和细化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职责,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争取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就地多化解”。
【探讨与评论】
社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居民缺乏法治意识。居民普遍缺乏法治意识,让社区管理难度加大。一些缺乏自律意识、一些居民乱搭乱占乱改、一些居民违法上访,造成社区治理难度加大。
(二)居民的参与意识淡薄。大多数社区居民既不了解社区情况也不关心社区的公共事务,部分居民对社区的了解仅仅是办低保、开证明。而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长期以来主要以行政化方法提供管理与服务。社区居民缺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渠道,参与意识薄弱。
(三)社区自治能力不足,管理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社区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需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改革后社区行政性的工作任务仍很繁重。社会事务大量沉淀到社区,导致社区台账资料多、调查报表多、会议活动多、证明盖章多、检查考核多,履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以及服务群众的精力和时间大打折扣,难以系统、持久地给居民提供支持和帮助。另外随着城市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下移,社区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任务,但缺乏相应的管理职权和完成工作、履行义务所必要的配套措施或保障,权责不对称。
(四)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现阶段社区内居民参与和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都不高,县、街道、社区三级纵向式组织构建,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和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虽然很多社区管理机构对居民的意愿和要求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居民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采纳,但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仅局限于社区居民层面,与其他社会组织联系不紧密,社区非正式组织与政府机构之间、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共建与共享尚未成形。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展望2022年,北街社区将继续充分发挥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动员辖区居民积极参与,扎实做好综治、维稳工作,广泛深入开展群防群治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对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增强群众安全感、获得感,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210/26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