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治理要闻 一本日记化解遗产纠纷,半张考勤表挽回婚姻……这家工作室专治家庭“疑难症”

一本日记化解遗产纠纷,半张考勤表挽回婚姻……这家工作室专治家庭“疑难症”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哈密垦区人民法院挂着“李向举法官工作室”牌子的调解室里,沙发取代了传统审判庭的硬木椅,桌上除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条文汇编,还放着湘江路社区网格员提供的家庭情况登记表。这间由办公室改造的空间,一年前挂牌成立时就定下了明确目标: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化解家事纠纷,让法律效果与家庭和睦形成合力。

从“辨对错”到“解症结”探索家事审判新路径

“判得清是非,未必能弥合裂痕。”这是李向举在处理过上百起家事案件后得出的结论。工作室成立初期,他就和审判团队建立了“六字六心调解法”:先通过社区走访了解家庭日常相处模式,再组织双方梳理矛盾核心,最后结合法律规定提出解决方案。

有对年轻夫妻因抚养权争执不下,表面是争夺孩子归属,实则是丈夫长期加班引发的信任危机。李向举没有急于援引《民法典》关于抚养权的条款,而是调取了男方近半年的考勤记录,又请社区调解员介绍女方独自带娃的日常。“你每月加班超80小时,她凌晨带孩子去医院时,你正在外地出差——不是谁错了,是你们都忘了体谅对方的难。”当数据和细节摆上台面,原本剑拔弩张的两人沉默了,最终达成了轮流照顾孩子、男方调整工作节奏的协议。

如今,这种“先摸清脉络,再对症下药”的模式,已成为工作室的标配流程。书架上并列的法律文书与家庭情况档案,正是这种工作方法的缩影。

用“巧劲”破局把矛盾化解在萌芽

处理遗产纠纷时,三兄妹为老房子分割僵持了三个月,连父亲生前的存款明细都要逐笔核对。审判团队发现,三人争吵的焦点看似是房产估值,实则是觉得“父母偏心”。法官没有组织评估机构介入,而是带着兄妹仨回到老屋,翻出父亲的日记:“老大买房时,我偷偷塞了三万;老二生孩子,他妈把金镯子给了她;老三创业失败,我把养老钱取出来给他周转……三个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泛黄的纸页上,歪歪扭扭的字迹让争执声渐渐停了。最终,他们约定房子出租,租金平分,每年清明一起回家看看。

面对突发家庭矛盾,工作室建立了与社区的联动机制。有次深夜接到求助,一对夫妻因琐事动了手,妻子抱着孩子在楼下发抖。李向举赶到后,先让社区工作人员带女方和孩子去休息室,再单独和男方沟通。“你跑运输三天没睡,她带娃累了一天,情绪上来了难免拌嘴,但动手就触碰法律红线了。”他拿出《反家庭暴力法》的宣传册,“真闹到法院,不仅影响孩子,对你跑运输的工作也有影响。”冷静下来的丈夫,最终跟着法官去向妻子道歉。

看得见的改变藏在数字背后

一年来,“李向举法官工作室”的调解成功率从最初的53%提升至95%,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了28天。更重要的是,那些经调解结案的家庭,二次纠纷发生率下降了60%。李向举法官工作室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回访记录”:年初调解的那对年轻夫妻,最近一起带孩子去了动物园;曾经冷战的父子,现在每周都会通一次视频电话;分割遗产的三兄妹,上个月凑钱给老屋换了新窗户。

夕阳斜照进办公室,李向举在刚调解完的卷宗上签字,备注栏里写着“双方达成和解,约定每周共同陪伴孩子两次”。他合上档案柜,想起早上遇到的那个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说:“爸爸妈妈不吵架了,还会一起给我讲故事。”

对李向举和他的工作室来说,家事审判的意义从来不止于一纸判决。让每个家庭在矛盾化解后,还能找回相处的温度,这才是最实在的收获。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5/0731/255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