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党建引领 融合赋能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2025年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检察院党建品牌建设成果小结
党建引领 融合赋能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2025年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检察院党建品牌建设成果小结
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检察院第一、第二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法治+生态”一体理念,增强“未检+六大保护”多翼合力,构建“检察+行政”多方机制,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中体现检察担当,形成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构建“检察+行政”多方机制
深化“民益先锋”品牌效应
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检察院第一党支部主动把检察工作融入地方工作大局,以党建引领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检察等重点工作,着力构建“四个机制”,把党建业务深度融合落实在能动履职上,融区域优势于护航发展,稳中求进厚植根基。
为破解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落地难”,整改效果“验证难”等痛点,切实提升检察建议刚性约束力、精准靶向性与实际效能,城西区人民检察院率先出台《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整改效果评估机制(试行)》。依据该机制,对已发出的检察建议并收到行政机关回复的8件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检察建议整改效果,启动了首次系统性评估工作,评估范围聚焦食品安全、餐厨垃圾、环境保护等重点民生领域,邀请听证员、人民监督员全程参与,评估组通过实地走访、勘查、查验等方式,直观测评环境修复、餐厨垃圾规范处置、食品安全隐患消除等实际效果,确保检察建议“件件有回音,整改见真章”。
破解跨区域治理难题,城西区人民检察院发挥党组织的协调联动作用,依托“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模式,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在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流域治理中,联合湟水河沿岸其他人民检察院开展湟水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推动解决湟水河垃圾清理、桥墩修复等问题,共同做好河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建立社会共治机制,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宁市城西区委员会会签《提案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机制》,从政协提案中梳理线索,拓宽公益诉讼线索获取途径。同时,利用“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收集线索,发动群众参与监督,通过检察建议推动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城西区餐厨垃圾、外卖商家专项整治。
城西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长“一把手”挂帅机制,协调数检办一体开展工作,在发现监督模型可行性后,立即开始数据调取,筛查碰撞,构建了“线上模型筛查+线下勘验印证”模式,进一步深度挖掘数字检察业务管理动能。截至目前,已应用法律监督模型6个,成案5件,自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类案监督模型已在青海省人民检察院平台上架,全国平台上架正在审核中。同时,在案件管理、辅助办案方面积极构建检察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如运用无人机拍摄固定河道垃圾、建筑垃圾污染等相关证据,线索成案率达100%。
增强“未检+六大保护”多翼合力
释放“晨曦未检”党建品牌效应
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检察院第二党支部注重用党建“红心”引领业务“匠心”,持续深化未成年人“四大检察”综合履职,不断释放“晨曦未检”党建品牌效应,促推“六大保护”协同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做实做深。
主动融入家庭保护,针对性制发“督促监护令”,结合案情对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监护人监护履责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制定个性化督促监护方案并跟踪落实,指导、帮助和监督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截至目前,由家庭教育指导师集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讲座2场,服务周边未成年人及家长群体500余人次,引导家长有效监护、正确教育,积极陪伴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
主动融入学校保护,通过“法治副校长”持续发力,城西区人民检察院9名检察官担任辖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进校园等活动3场,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开展“携手关爱共护未来”“小小检察官的法治体验日”等检察开放日活动,与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联合举办“法治润童心少年话担当”城西区首届小学生“大思政”法治实践演讲比赛,与西宁市城西区司法局通海路司法所、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开展模拟法庭,通过互动式、体验式教育,持续提升检察机关法治宣传教育实效。
主动融入社会保护,通过“晨曦未检”未成年人防欺凌举报小程序,妥善处置校园欺凌案件,协同社区解决家庭矛盾纠纷并开展家庭教育。加强社会支持体系衔接,用好“城西区青少年关护接力站”,通过前期制定的个性化帮教方案,转介亲职教育、心理评估等服务,实现辖区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效果最大化。
主动融入网络保护,认真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的意见》,依法惩治利用网络实施的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犯罪;以法为盾护幼苗,拍摄《十分钟冲突背后的司法救赎——未检案件中的法理与温情》微视频,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检察官亲历案件,微视频展现了“司法惩戒+家庭教育+社会观护”立体化帮教体系,生动诠释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深层价值,该办案故事在西宁市人民检察院首届“‘未’你而来——检察官讲办案故事”系列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办案故事。
主动融入政府保护,自觉接受西宁市城西区人大常委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宁市城西区委员会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矫治工作监督,认真落实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全面加大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力度。同时,监督相关部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重点对校园外食品安全、“三无”玩具等问题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主动融入司法保护,认真落实社会调查、心理测评、合适成年人到场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结合涉罪未成年人成长经历、家庭情况、生活环境、回归社会需求等,按照“一人一方案”原则制定针对性帮教计划。同时,与青海师范大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探索在审查逮捕阶段即启动观护帮教,对有帮教条件且无社会危险性的涉罪未成年人,在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的同时,同步制定观护帮教计划,依托专业社工或家庭,在取保候审期间即开展密集的帮教活动,将教育矫治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过程,实现帮教窗口前移和效果累积。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5/0729/253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