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案例展示张掖市 市域社会治理四个平台 着力解决好群众最烦最怨最难的事
市域社会治理四个平台 着力解决好群众最烦最怨最难的事
张掖市把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难心事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委政法委的统筹作用,建设以综治中心为龙头,以矛盾调处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大数据中心为支点的4个市域社会治理的实战化平台,努力在社会治理领域实现“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全市多年无重大群体性事件、无重大刑事案件、无个人极端暴力案事件、无重大进京赴省越级上访案事件、无重特大公共安全灾害事故、无“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非法滋事破坏活动,平安甘肃建设综合考评排名全省第三,被评为“2017—2020年平安甘肃建设示范市”。
第一个“平台”:做实县级矛盾调处中心,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化解”。针对群众遇到矛盾纠纷多头跑甚至没人管的问题,大力推行综治中心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一是多元进驻建平台。推广山丹县、甘州区等县区做法,由综治中心牵头,建立县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统一整合信访、政法、综合执法、民政、住建、市场监管等10多个部门和保险、律师等相关行业力量入驻中心,“一个窗口”无差别受理群众诉求。聘请退休党员干部、乡贤能人担任义务调解员,与中心常驻力量混合编组,成立农林水牧、城建物业、劳资社保等3-5个专业调解团队开展日常调处工作。二是多方参与抓调处。中心建立与信访接待中心、法院诉前调解中心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协调联动,与乡镇、村社人民调解委员会贯通配合的工作机制,对所有信访事项、矛盾纠纷统一受理、分类调处。对调解成功达成协议的,现场实施司法确认或公证;调处不成的开通“绿色通道”转至法院优先立案或交责任单位进一步化解。通过建立以矛调中心为载体的多元化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法院案件连年攀升的趋势首次得到明显遏制,今年以来,两级法院共向综治中心分流案件4248件,调解成功率为62.77%;向审前调解中心分流案件1970件,调解成功率为56.92%;向专业化审判团队分流案件6353件,结案3293件,结案率为51.83%。三是跟踪问效保稳定。对所有受理办结的矛盾纠纷在网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和评价,并及时组织回访,听取当事人意见,防止矛盾纠纷反复。今年以来,六县区矛调中心共对2845件调结事项进行公示,群众评价满意率达100%,全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2.2%,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或越级赴省进京上访事件。
第二个“平台”:做精便民服务中心,实现民生事项“一号通办、一网统管”。坚持把便民服务作为拓展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着力解决群众“柴米油盐”类的烦心事、操心事,着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服务队”。一是热线电话随时办。推广甘州区、临泽县等县区做法,建设24小时不打烊的“12345-有事找政府”服务热线,实行“一个号码对外、一条龙办理”,集中受理政策咨询、便民诉求、意见建议、举报投诉等事项,“线上”“线下”结合解决群众在家政、水电暖气供应维修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烦心事、操心事。对一般性咨询事项,由接线员按照信息支持库规定直接答复;对民生保障类事项,转交有权处理部门和企业单位实时解答和提供服务;对情况复杂、涉及部门多的事项,由综治中心牵头、相关部门单位限期办理。按照“一事一评价”要求,把办理情况和群众满意度纳入平安建设考核。自开通运行以来,共接件3.8万件,办结3.7万多件,办结率98%。二是为民事项集约办。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别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梳理公开公共服务事项、行政权力清单36项,把医疗救助、法律咨询、民政社保、家政养老等直接面向基层的各类事项全部纳入其中,群众90%以上的诉求在乡村两级就能得到办理。三是基层网格托底办。将各部门各条线设置的基层网格员以及治安户长、综治员、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进行整合,建成7452个“全科网格”,党建引领、统一管理,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及时上报各方面情报信息,形成社会治理的“天罗地网”。
第三个“平台”:做优政务服务中心,实现群众办事办证“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跑”。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动力,着力简政放权、推动“网上办、指尖办”,努力提供更加顺畅、高效的治理环境。一是努力实现“只跑一次”。建成以“智慧张掖”为平台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及应急指挥中心,对接全市300多家单位各类政务数据,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和各类资源力量整合融合。公布群众和企业到政府“最多跑一次”办事事项405项,梳理68项可以实现“不来即享”的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缩短5-7天。二是全力推进“线上办理”。在张掖政务服务网公开发布网上办事清单4291项,开通在线办理事项4243项,全市依申请类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87.29%,实现全程网办率72.06%,办理时限压减率达到68.84%。网上可办率达98.88%。三是持续强化“协同监管”。对各类办件通过监察系统实时监管,实行“红黄绿”等警示提醒。推行服务大厅工作开展“好差评”,并将评价结果与电子监察系统对接,将满意度评价计入季度考核,促进工作人员改进作风、提升服务水平。
第四个“平台”,做强大数据中心,打造智慧治理的“最强大脑”。把智能化建设作为驱动社会治理现化的大引擎,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破解政法工作和社会治理领域难题,不断提高政法工作的核心战斗力和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一是积极构建“六张网”,打造防控升级版。坚持科技先行,构建智能化技能防控网,全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借助中央重点支撑城市补助资金,带动市县两级投资4亿元,建成各类视频监控图像资源26024路,入网一类监控资源6238路,建成环张2个省级检查站、2个临时治安卡口,安装身份核验、人脸比对、视频传输、WIFI采集系统45套,建立了全域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突出常态防控,构建立体化治安巡逻网。推进巡特警、交警、武警等专职巡防力量联勤联动,在城区建立“1、3、5分钟”应急处置圈,巩固发展专兼职群防群治队伍3.6万余人,通过电动警务车网格“定点”,巡逻人员重点部位“走线”,社区民警和网格员“管片”,实现对人、车、物、事、组织全要素和全流程管控。注重源头预防,构建精准化风险预警网。依托平安建设信息化支撑平台和各专业情报信息平台,健全完善常态化风险监测预警分析会商机制,每月开展一次分析会商研判。加强网上舆情信息监控,建立起56人的核心网评员队伍、474人的主力网评员队伍、新媒体制作团队、网络大V联盟。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两个全覆盖”,所有重大事项都做到100%评估,无一例引发群体性上访。围绕全域覆盖,构建明晰化公共安全网。严格落实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公共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安全隐患滚动排查、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水电油气管网和交通、通信网络等公共设施安全,完成全市250家50张以上床位旅店业人证核验系统安装,59家物流公司、154家寄递物流营业网点严格落实寄递物流行业“三个100%”。坚持共建共享,构建多元化社会共治网。进一步完善社会协调和公众参与机制,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山丹县创新群众自治机制,广泛组织“两个代表一委员”“五老”乡贤组建“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真正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甘州区坚持社区主导、党员带头、居民自治自管,试点运行“先锋物业”,解决了20多栋独栋楼无人管理的老大难问题。高台县推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积极引导居民、群团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等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为社区“三无”老人、“三留守”人员及特困人员提供日常服务。突出实体运行,构建专业化处突维稳网。健全应急处突联合指挥机构,细化职责任务,形成统一领导、权责明确、指挥灵敏、协作联动的应急处置机制,按照“市上100人、甘州区100人、其他县50人”的标准,建成了专业化的市县应急处突队伍7支462人,乡镇按照30-50人的标准组建了基层应急队伍。建立起110指挥中心为龙头、以交巡警为骨干、多警种协同作战、有机配合的快速反应机制。二是优化建设合成作战平台,彰显打击防控新优势。依托公安110指挥中心,在融合通讯的基础上,以公安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为抓手,建成集数字化、可视化为一体的情指行一体系实战指挥平台,全面推进合成作战实体化运行。推进前端感知系统建设,投入770余万元建成41个城际热点感知系统,完成全市11个车站、16个旅游景区人像核录系统建设,建成350个互联网侦控电子围栏,安装500余套一键式报警系统。综合运用“云”手段、互联网资源,通过多警种数据碰撞比对、串并分析,深挖研判外流贩毒、电信网络诈骗、多发性侵财等违法犯罪线索1200多条,共支撑破案150多起,抓获嫌疑人43名,为破案打击提供了强大支撑,八类主要刑事案件破案率超过90%,提前实现“逃犯清零”目标。三是建立联勤联动机制,增添社会治理新活力。推动110与12345非警务类报警分流对接,按照“12345,服务找政府;公安110,为民保安宁”的总体工作思路,推进110报警服务平台与12345公共服务和投诉举报平台(市长热线)实现资源整合和有效对接,通过提升政府联动效能、借力社会资源、完善工作机制等措施,畅通非紧急、非警务警情处置渠道,有效将各类非警务报警分流到相关职能单位处置,引导群众选择合适求助渠道,鼓励群众参与并监督政府接报平台的办理工作,实现联动机制的升级转型,切实提高了政府、社会、公民的协同治理水平。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208/24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