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案例展示酒泉市 加强种子市场监管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种子市场监管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在要求。解决好新形势下“三农”问题,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镇村是主战场,党的领导是保障。近年来,肃州区农牧系统积极探索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新实践,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服务重点放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上。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种植任务落到实处,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一、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筑牢稳产保供基础。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种植任务落到实处。先后多次召开粮食安全生产及小麦扩种工作专题会议,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逐地逐块核查播种面积,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0.48万亩。同时积极落实“秋菜复种”产业订单,落实复种面积11.5万亩以上,有效缓解粮菜争地矛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二、聚力技术集成推广,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为了向农民群众及时提供病虫害科学防治指导性建议,肃州区农业农村局依托已建成的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甘肃分中心肃州区田间监测点项目,在全区设立定点调查点,重点对常发性病虫害、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监测,及时发布全区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同时以村、组为单位组织苹果蠹蛾疫情联合防治专业队,指导开展了全区第一轮化学联合防治,统防统治面积覆盖率达到100%,为农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强化农业执法监管,维护群众合法利益。

(一)字打底抓“源头”,开展制种基地巡查行动。为切实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区农牧系统在三春生产期间对全区种子市场开展检疫专项检查,重点查处违规调运、逃避检疫等违法行为。同时严格落实乡、村两级制种基地管理主体责任,各乡镇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高度责任担当,结合“绿剑护种”专项行动的开展,切实肩负起了基地监管的主体责任。在春播前后逐村逐组开展“拉网式”集中摸排,重点排查了品种权授权、委托繁制种合同、品种真实性和转基因成分以及违法制种行为等。劝退违法落实制种行为9起,调处抢撬基地纠纷12起,联合公安、检察机关约谈抢撬基地的种子企业6次。对全区10个乡镇和辖区内农林场玉米制种开展转基因成分抽检,抽检58个村、350个组合、23.9万亩,未检出阳性品种组合,全力保障了广大农户用上“放心种”的需求。

(二)“严”字当头抓“关键”,开展企业准入整治行动一是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严格办证程序,重点审查办证申请单位近三年违法违规情况、不良诚信记录和品种转让真实性情况。同时,持续加强区内种子企业资质审查,重点审查制种企业证照是否齐全、资质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具有品种权许可或制种委托手续,质量控制体系及生产档案是否健全。完成8个新申请许可证办理、24家企业换发证资料审核及现场勘验,增加品种107个,取消品种6个。二是认真开展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工作。完成不再分装种子经营网上备案113家,备案品种2160个,委托代销网上备案83家,备案品种149个;完成30家玉米企业委托生产网上备案、备案品种248个,备案面积22.76万亩。三严格按照《酒泉市种子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对区内32家玉米种子企业和124家蔬菜花卉种子企业进行了评星定级。在落实制种基地前,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通过《致农民群众的一封信》入村进户,及时向社会和种子生产基地公布当年具有合法制种资格的企业名单、信用等级、基地认定情况,引导农户科学地选购良种。同时建立种子质量投诉举报制度,通过宣传资料向全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的监督,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维护种子市场的合力。

(三)“防”字为先抓“核心”,开展种子市场整治行动。以强化种子市场监管为重点,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市场监管执法效能,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原则,通过日常检查和突击检查,重点加强种子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包装标签及种子质量、真实性、转基因成分等的检查。开展春、秋季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加强对种子经营门店检查力度,重点检查种子包装标签、经营备案、购销台账、假劣种子、白皮袋种子等。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检查5次,涉及种子企业和经营门店239家,检查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子116品(次),向日葵、辣椒、番茄等非农作物种子2760品(次),扦取玉米、蔬菜、洋葱等作物种子样品39份,查扣散装玉米种子529.8公斤,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四)“实”字用力抓“破题”,开展行刑衔接机制建立行动。全面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和农业农村部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相关事项,先后组织召开2次检察院、公安、法院、农业农村局联席会议,开展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初步构建起线索通报、定期会商、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督促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和公安机关衔接,先后移交6起涉嫌犯罪案件线索,目前已全部立案。

(五)“干”字为先抓“落实”,开展违法行为攻坚行动根据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我区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的实际,坚持“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以规范种子生产经营为核心,以打假扶优和种子诚信企业评选活动为手段,以提高种子质量为重点,以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种子市场秩序为目标,组织专门力量,采取普遍检查和重点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会同公安、质检等部门开展种子市场执法检查,做到重点作物重点查、重点市场反复查,扎实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活动。调查处理2021年涉嫌违法违规种植转基因玉米植株线索25起,其中:5起涉嫌犯罪线索,已移交公安机关;16起线索依法给予行政处罚;4起线索因面积较小且及时铲除,给予行政警告及批评教育。调查2021年“华美105”辣椒种子侵权案件6起,查封扣押涉案种子127.95公斤,扦取种子样品6份,其中1起移交公安机关。调查处理经营假玉米种子案件3起,查扣散装玉米种子529.8公斤,通过专项整治,有效地防止了假劣种子流入市场,优化了种子市场秩序,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

(六)广泛深入宣传,保障种业安全。为了把种子方面的法律法规全面贯彻落实到每个种子生产经营者的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依法生产、合法经营,农业农村系统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悬挂标语横幅、利用主流媒体、农村广播等宣传平台,增强农民对种子质量的辨识能力,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守法意识,积极引导农民科学选种、合法选种;提高农户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识假辨假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假劣种子进入市场。及时曝光违法行为,营造全民参与、全社会关注种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提高了广大种子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 种源安全连着粮食安全,种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种子市场监管,规范种子市场运行,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把种子“这件大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速突破突破关键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和深化市场改革,提升育种技术和实力,确保我国种业安全。以上通过开展种子专项整治行动,我区种子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经营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207/22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