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从田间地头到人参产业链上的"枫桥经验" 东北小城"治"出双百答卷
从田间地头到人参产业链上的"枫桥经验" 东北小城"治"出双百答卷
天刚亮,边境小城集安市的大街小巷便热闹起来。早餐摊前,热气腾腾的包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公园里,老人们专注地打着太极拳;市场中,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新鲜的蔬果品类齐全。这是吉林省集安市社会平稳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动写照,而这背后,离不开集安市在社会治理领域的不懈努力与创新实践。
在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集安市委政法委始终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行动指南,精准把握上级的部署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具有集安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径,全力加强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集安市综治中心自2024年2月正式运行以来,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12件,化解成功率为100%,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达100%。一项项工作成绩,是集安市综治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一揽子”化解矛盾纠纷、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制度护航 夯实治理根基
集安市委政法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部署要求,全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制度为保障,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为全市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集安市委政法委深刻认识到,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综治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石,于是,一系列贴合集安实际的制度相继出台。为强化部门协作,制定了《集安市综治中心协调联动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在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等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起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确保在面对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和突发情况时,各部门能够迅速响应、协同作战。在日常管理方面,推出了《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定期组织涵盖法律法规、调解技巧、心理疏导等多项内容的专业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建立了《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将工作成效与个人绩效挂钩,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的综治队伍。这些制度的实施,为集安市综治中心高效履行职责、创新社会治理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多措并举 化解矛盾纠纷
集安市综治中心自运行以来,指导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创新工作举措,致力于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通过部门联动、创新方法、全程协办等机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部门联动,凝聚合力解难题。在各类社会矛盾面前,部门联动是破题的关键。集安市综治中心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为群众排忧解难。
2024年3月,居民胡某因丈夫李某阳在工作中意外死亡,某建筑公司未足额支付赔偿金而使胡某生活陷入困境。胡某向集安市综治中心求助。该中心迅速行动,协调人民调解、劳动仲裁、法院等部门协同作战,最终促使该建筑公司支付了剩余的赔偿金10万余元。
集安市综治中心自运行以来,累计化解经济类纠纷40余件,彰显了部门联动在解决社会难题中的强大合力。正如中心负责人张鑫所说:“统筹协调是部门联动的基础,只有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创新方法,化解纠纷在基层。在集安市综治中心的指导下,麻线乡综治中心创新推出了“田间地头”工作法,将矛盾化解在现场,维护了乡村的和谐稳定。
2024年汛期,麻线乡麻线村四组村民姚某和陈某的承包地因暴雨被淹。陈某挡水导致水流进姚某田地,引发姚某不满,双方发生争执。麻线乡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迅速赶到现场,提出村委会组织人员帮忙疏通水道引流雨水,安抚住了双方的情绪。最终沙袋运到,工作人员筑好围堰保护了两方田地,化解了矛盾纠纷,避免了矛盾升级。
“田间地头”工作法是乡综治中心创新工作的一个亮点。今年以来,乡综治中心已成功化解各类纠纷400余起,有效维护了乡村的和谐稳定。村民们表示:“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让我们心服口服,日子更甜了,生活也更幸福了。”
全程协办,暖心服务化积案。面对陈年债务等复杂疑难矛盾纠纷,集安市综治中心运用全程协办机制,为群众提供贴心、高效的服务,让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化解。
2024年7月,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鞠某到综治中心求助,希望解决与某集团7年的债务纠纷。诉讼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了解到某集团承认债务,但因人员变动拖延付款后,向鞠某介绍了诉前调解的优势。征得鞠某的同意后,工作人员帮助其梳理证据、核对账目、代写起诉状并受理案件。随后,工作人员通知某集团,并告知其诉讼风险。经多轮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某集团支付了欠款,这起矛盾纠纷圆满解决。鞠某感慨地说:“这起纠纷困扰了我7年,虽然金额不多,但也让我很烦心。你们全程协办,这么快就帮助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们对以后的经营更有信心了。”
自实施全程协办工作机制以来,集安市综治中心已成功化解此类积案30余件,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对综治中心工作的满意度。
特色服务 守护人参产业发展
集安市作为人参主产区,人参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涉及人参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为进一步延伸综治中心的服务触角,在集安市委政法委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下,成立了特色综治中心——全省首家人参产业法治服务中心,为人参产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法治服务中心实行“1+4+N”工作模式,由市法院、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司法局设立了巡回审判点、网格警务站、检察工作室、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4个窗口,整合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金融机构等多家单位的资源,将法治服务精准覆盖至人参产业的种植、采挖、加工、销售以及融资、合伙等全流程、各环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人参市场秩序、打击涉参违法犯罪、化解涉参矛盾纠纷、解决参农参商诉求、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实现了“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工作目标。
2024年9月,某参农合作社与外地收购商因人参收购价格产生纠纷。法治服务中心迅速介入。法律专家审查合同、了解情况后,认定收购商压价无理。经多轮调解,双方达成和解,收购商按原合同价格收购,合作社避免了损失。
在日常工作中,该法治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常态化法律咨询服务机制、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讲座、及时化解涉参矛盾纠纷等举措,有效规范了人参市场秩序。法治服务中心自运行以来,累计开展法律服务1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100余件,为集安市人参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成为集安市社会治理精细化、专业化的生动实践。
“我们致力打造全省聚焦人参产业法治服务政法联合体首创之地,通化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两个健康’示范之地,集安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基层治理向产业延伸、向一线拓展的实践之地。”集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学峰这样描绘着法治服务中心的工作愿景。
人参产业法治服务中心受到了通化市委书记孙简的肯定:“请各县(市、区)认真学习借鉴(集安模式-作者注),立足各地实际,以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法治服务,助力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支持‘首发、首创、首店’的相关要求,推动各部门认真谋划具体举措,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为全市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综治中心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化解矛盾纠纷、防控社会风险的重要使命。集安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市综治中心积极统筹协调,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及法治服务中心全力配合、携手共进,构建起了严密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各类矛盾纠纷被精准发现并妥善化解在基层一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集安、法治集安提供了坚强保障,绘制了平安新画卷。
责任编辑:CmsTop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5/0423/216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