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善治 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亟需纳入“十四五”规划

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亟需纳入“十四五”规划

【编者按】2020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要求将此事纳入“十四五”规划中考虑。会议强调,要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结合“十四五”规划,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项目。

如何全面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切实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本文综合几位行业大咖真知灼见,供读者参考。

强化认识 体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诉求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 薛澜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正因为如此,把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中统筹考虑,体现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诉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首先,应转变发展理念,把基础设施建设的注意力从过去高度关注创造GDP的重大项目转向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安全的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等重大防灾备灾体系。其次,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要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规划,应把防灾减灾与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等问题统筹起来全方位考虑。因为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规划编制部门应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精心谋划。同时,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应努力把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把绿色发展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相结合,把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与后续维护管理等软措施相结合,努力建设一个灾害风险可控、安全和谐的生存发展环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建立强大的防灾应变体系,培育强大的抗御灾害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 欧阳康确立防灾应变体系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战略地位,提高对防灾应变的战略把控力。一个完备的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是常态性发展保障体系与非常态防灾应急体系的有机组合。从当前疫情引发的世界性危机角度和不确定性角度看,尤其需要我们从补短板、强弱项和补漏洞等多方面加强非常态防灾应变体系建设,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全面、完整和有效。

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应变评估体系,提高防灾应变的科学决策力。要根据新时代自然、社会和人类一体化发展规律,从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稳定发展和人类安全健康等方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类阈限列出清单,划出底线,制定标准,增强工程安全系数,提高自然承载力、社会稳定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努力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防灾预警预报体系,提高防灾应变的超前预警力。应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不断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能力,创造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拓展和深化对各类灾害的预研、预警、预报能力,及时发现“黑天鹅”事件、识别“灰犀牛”事件,探索科学有效的应对途径和机制,构建起完备的防灾应变国家体系。

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救灾减灾体系,提高防灾应变的有效救援力。将防灾应变体系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方面、层次、角落,率先应用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提高远程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防灾应变的级别和层次,提高相关设施建设标准,确保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相关设备和物质储备,夯实防灾应变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资料基础,使之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内在组成部分。

建立全面防灾应变动员体系,提高全民防灾救灾的主体性能力。要根据各方面各领域各行业各地域各类别特点,开展与之相应的防灾应变教育和经常性演练,加强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合作,提高整体性应急动员力,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大共识和共同行动能力。

洪涝灾害及极端天气风险防范 亟需纳入“十四五”规划

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韩自强:总体上来看,我国洪灾及灾情损失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传统气象现象发生空间产生变化。比较典型的代表是近年来台风频发,而且影响地带有向北移的趋势。二是我国城市化进程飞快,新城规划发展中对洪灾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人们过度侵占了水的空间。三是日益完善的工程防洪体系,大大减少了洪灾的发生率,但是助推了人们冒险的行为,累积了更大的风险。可以说,从1998年大洪水之后,我国已有20余年未发生类似规模、影响全国的特大洪水了,这无疑得益于98年之后全国大量的防洪投入和防洪工程项目。但是,这些防洪工程也存在负面效应,那就是让人们误以为“人定胜天”,放松警惕,在高风险地区发展投入,从而可能累积更大的灾害后果。

某种程度上,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同自然环境融合、共生的历史。大禹改“堵”为“疏”,历时十三年完成了治水大业。李冰父子因势利导,都江堰历经千年至今仍造福蜀都人民。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准备之年。因此十分有必要提高风险意识,打破政府部门利益,加强部门协调,在各类“十四五”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中整合进风险防范内容,实行生态防洪和工程防洪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公共政策,探索推进洪灾保险政策,助推全社会提高意识,趋利避害,切实减轻因灾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

(资料来源:人民论坛网 光明日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205/21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