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世界地质公园助力可持续发展
世界地质公园助力可持续发展
2015年,为进一步彰显国际社会对保护优秀地质遗产和景观重要性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批准了“国际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计划”,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2025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设立10周年。截至目前,全球共有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229个,其中中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数量达49个,稳居世界首位。
2015年9月,在日本山阴海岸世界地质公园举行的第四届亚太地质公园网络研讨会上,织金洞和敦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家庭新成员。时至今日,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和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一同走过了10周年历程。
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发展的中国经验
我国在世界地质公园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以49家世界地质公园的数量,成为全球拥有世界地质公园最多且发展最好的国家。这一成就背后,既凝结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远见,更彰显出“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管理模式的独特智慧。
制度创新构建保障体系
2024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办法》,为推动我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规范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办法》构建了“申报-建设-评估-监督管理”的全周期管理闭环。
双向驱动创新管理模式
不同于一般世界地质公园“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在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形成了独特且有效的模式:群众和社区“自下而上”积极参与,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广泛支持。这种“上下联动、政社协同”的独特管理模式不仅促进了地质公园的蓬勃发展,还实现了地质遗产保护、社区经济发展、科普教育推广等多方面的协同进步。
多维融合协同提升
中国地质公园创造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科研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价值。生态保护方面,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科研教育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经济发展方面,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国地质公园建立之初的三大宗旨。
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正向着“质量提升、智慧升级、国际引领”的目标迈进。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守护着地球46亿年的记忆,更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生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践行初心使命,传播价值理念
——写在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成立十周年之际
2015年9月,织金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填补了贵州没有世界地质公园的空白。
从此,织金洞实现了从“闻名中国”到“享誉世界”的华丽转身,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先后集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品牌于一身。“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使命所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强化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研科普工作,积极参与世界地质公园区域合作交流,利用合作伙伴平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让公园的发展成果惠及公园社区居民,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让世界地质公园“颂造化之神奇.谋区域之常兴”的价值理念书写在贵州乌蒙大地。
扩大朋友圈,展现新形象
十年来,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加强与国内外世界地质公园交流合作,先后与25家世界地质公园签订姊妹公园合作协议,积极选派代表组团参加GGN、APGN等组织召开的各类会议,认真学习其他公园先进管理经验,拓宽公园工作思路,促进公园可持续发展。2016年与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等单位共同举办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与33个世界地质公园的代表齐聚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共同分享了“迈向世界地质公园新时代”的这一时代主题。2017年,承办了第五届亚太世界地质公园大会,这是亚太世界地质公园区域性国际大会首次在国内公园举办,来自27个国家的900多名世界地质公园代表齐聚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深入讨论。通过办会,不仅提高了公园的知名度,提高公园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地质与旅游、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发展,也通过GGN、APGN平台向世界分享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好经验,展示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好形象。
完善公园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十年来,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始终把构建地质遗迹保护体系,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抓手,投入资金近20亿元,升级改造公园旅游公路、科考步道,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更新标识标牌,提质改造旅游公厕,建成织金洞污水处理厂,实施覆盖公园核心区群众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不断补齐公园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园美誉度,扩大公园知名度,吸引国内外广大游客慕名而来,实现了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的双增长。2024年旅游人次达到1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8亿元,与十年前相比分别增长3倍和5倍以上,当地餐馆、民宿、小吃店、旅游特色商品销售店等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到目前,园区内村寨已开办农家餐馆269家、农家旅社126家,旅游特色商品销售 165家、特色小吃店327家,有效带动公园内社区居民就业1.6万余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万元,公园内9万多社区居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地质公园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织金洞景观——乌江源百里画廊大鹏展翅
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抓好公园保护与发展关系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挥公园在地质遗产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积极作用,推动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年来,大力实施绿化工程,累计绿化面积1300余亩,公园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为洞内景观资源休养生息涵养良好生态环境。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贵州大学、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了地质遗迹、地质灾害、地质构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课题研究,普查收集600余种植物图片,核查56处地质遗迹发展现状,完成了《织金洞土壤渗透水——洞穴滴水元素的时空变化特征》《人类活动对织金洞洞穴水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织金洞环境空气质量演变及旅游行为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大课题10余个,编辑《织金洞科普文献汇编》《诗画织金洞》《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科学考察指南》等24部书籍,为公园在地质遗迹保护方面提供了很多科学参考。每年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举办系列科普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到公园开展研学,在探索地球奥秘,领域地质之美中,践行保护环境、守护地球的行动意识。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等地质专家学者到公园科普学校开展科普讲座,组织公园科普工作者走进社区,普及地质科普、地质灾害防治等科学常识,提升公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共同意识。公园先后成功创建为贵州省自然教育基地,市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被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五佳研学旅游洞穴”,让“旅游+研学”的热度逐年上升。
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价值理念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注重把世界地质公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相融合,每年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在公园举办少数民族歌舞表演、民间非物质文化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文旅活动,让传统剪纸、新春投“壶”、财神文化、宝桢文化等传统文化活动走进公园,贴近游客。通过举办贵州省“织金洞杯”象棋公开赛、贵州织金洞精英穿越挑战赛,开展“宝桢故里﹒洞天织金”奥运冠军走基层暨徒步穿越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活动,联合央视拍摄制作《今日中国——壮美织金洞》《远方的家——织金洞专辑》《会生长的石头织金洞专辑》等宣传片,向世界不断发出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好声音,传播正能量,让广大游客切实感受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独特魅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历史的长河里,十年只是沧海一粟,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将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弘扬和传播世界地质公园“颂造化之神奇﹒谋区域之常兴”的价值理念,把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球瑰宝守护好,发展好,利用好,敬终如始加强地质遗迹保护,释放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地质公园作出更大贡献。
科普赋能 文旅助力 擦亮世界地质公园品牌
——写在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成立十周年之际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总面积为2180.75平方公里。10年来,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凭借其独特的地质遗迹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世界地质公园品牌,在资源保护、科普教育、旅游经济发展及合作伙伴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鸣沙山月牙泉
筑牢资源保护防线,实现科学化管理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高度重视资源保护,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常年保持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深度合作,做好鸣沙山月牙泉园区沙山动态和月牙泉水位的常态化监测,完成雅丹园区三维建模,架设监测设备3处,设置多梯度综合观测塔1座,常态化开展公园濒危雅丹体外部风沙、气象要素的环境监测;玉门关园区投入800余万元建设保护设施(界桩、围栏等),通过限流、环境整治等措施减轻生态压力;通过以上多项措施,保障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
点亮科普教育之光,打造特色研学品牌
加强课程研发,深化研学深度。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有特色、有深度、有趣味的研学课程。鸣沙山园区推出了“滑沙听雷”“沙漠之舟”等研学课程,雅丹园区推出了“天文观星”“草方格治沙”“绘制雅丹帽”“塑雅丹”等7项研学课程,玉门关园区推出了“长城防御体系”“汉代文化体验”等课程,阳关园区推出了“持牒出关”“甲胄研学”等沉浸式项目吸引2.67万人次,阳关园区获评“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加大科普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近年来,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积极参与“亚太世界地质公园活动周”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姊妹公园互展、线上科普答题等活动,扩大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影响力。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每年在敦煌市内各中小学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通过科普讲座,让广大师生不出校门了解世界地质公园理念;通过赠送科普读物,深化广大师生对地质公园的了解。举办“阳关大讲堂”45期,构建“学术+大众”传播体系。
激活旅游经济引擎,促进地方发展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积极丰富旅游业态,打造一系列热点项目,得到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2024年火爆全网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万人演唱会,带动景区二消项目增长39%,景区周边旅拍店从2022年的10家增长至2024年的800家;雅丹园区精心打造“流浪地球 雅丹狂欢夜”有效填补景区夜游空白,引进沙漠摇摆车、优化越野车行车路线,游客体验感进一步提升;玉门关景区新增旅拍、马车体验等项目,带动综合收入逐年递增;阳关打造“阳关将军”IP,联合上海举办国风赛事,推动文化破圈传播,文创与旅拍产业蓬勃发展。通过以上多业态的引入,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游客量连年上涨,直接或间接带动超万人就业,实现旅游促进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接下来,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将继续深化“地质+文化+旅游”融合,强化智慧化管理,拓展国际交流,打造世界级地质旅游目的地,为地方经济与生态保护贡献更大力量。
(郭宦庭 曹莉娜)
责任编辑:CmsTop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5/0421/215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