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应急管理·大家谈】李明:直面风险危机的策略与方法
【应急管理·大家谈】李明:直面风险危机的策略与方法
【编者按】为积极推进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网联合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以及中国知网共同发起“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公益大讲堂活动。
活动邀请公共安全、行业安全、应急管理等领域的众多学术大咖云集大讲堂,结合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新形势,聚焦公共安全问题,深度分析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发展概况、问题挑战与未来趋势,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技术、方法和路径支撑,推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公益大讲堂活动依托中国知网在线教学服务平台(http://k.cnki.net/),于2020年4月以直播课形式向公众推出,其后授课精要内容将陆续在人民论坛网(www.rmlt.com.cn)上刊发。近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 教研部(中欧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理论教研室主任李明就“直面风险危机的策略与方法”的主题精彩开讲,反响热烈,现将精彩观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众所周知,在哲学层面上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代表的“三观”,指导着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各类实践活动,也决定了人们思维和行动的策略与方法的差异。与之相关的,具体到风险和危机管理工作上,也无时无刻不需要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有效指引。直面风险危机的策略与方法,从时间顺序和行为逻辑上分为指导日常风险治理的忧患意识的世界观、指导事前界限设定的底线思维的认识论、引导事中应对行动的人民中心的价值论和指引事后改革创新的问题导向的方法论这四个方面。策略决定未来、方法决定成败,以上四点循序渐进、体系严密、逻辑清晰,构成了“四位一体”的新时代直面风险危机的策略与方法,是对如何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本质性思考与回答。
忧患意识的世界观:日常的风险治理
我们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历经70多年的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近百年的伟大探索,无数仁人志士开展了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曲折探索,中华民族创造了5000年自强不息的伟大奇迹。诚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的“第一代文明”,中华文明便属其一,目前也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文化基因与密码之一,就是与自强奋进、生生不息密切相关的忧患意识的世界观。
忧患意识的世界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三对关系、一个整体和三层忧虑。两个方面是指中国人所特有的矛盾统一、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先哲们所强调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都是中国人“一体两面”的独有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三对关系是指干事创业过程中的安危、存亡、治乱,“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考方式已深入骨髓。一个整体是指家、国、天下一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古训时刻警醒着我们要有“以天下为怀”的家国情怀。三层忧虑涵盖了忧国、忧民、忧己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天、地、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先哲遗训都在提醒我们要有忧国忧民的自我规训。
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同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重要经验,也是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重大原则。如何在新时代中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落实到日常的风险治理方面,则需要处理好发展与风险的关系,做好思维上的监测预警、行动上的预防准备、“思维+行动”上的模拟测试这三类事情,坚持传统手段、现代工具、软件硬件、自身建设、情景模拟与压力测试这六个做法。处理一对关系、做好三类事情、坚持六个做法,就是系统地体现了忧患意识的世界观。
底线思维的认识论:事前的界限设定
在忧患意识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我们知道要做好一些准备,但是我们如何判定风险何时来临?什么时候去断定?我们做出这一系列具体行为时,面对的正是风险的不确定性。如何认识和判定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在底线思维的指导下,提升我们的认识论——底线思维。
所谓的底线思维,实际上是深刻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规律。应对风险时所坚守的底线,就是精确认识到风险的度,超过这个度以后,可能就会发生风险,甚至演变为危机。在认识到风险的同时,还需要我们设定底线,对各项工作设定最低目标,估算最坏情况,争取最好结果。设定底线,不是要将其作为努力目标的“低线”,而是强调主动预防、应对最坏的情况、争取最好的结果。划定疫情红线、严守粮食红线、把稳能源红线、明确人口红线、标明债务红线、划定生态红线,都是底线思维的认识论的科学有效的具体应用。
坚持底线思维的认识论,做好事前的界限设定,事关一个边界——“底线边界”,包括风险研判机制、风险决策机制、风险责任机制、风险协同机制这“四个机制”,蕴含了思维上的研与判,“思维+行动 ”上的决与策,行动上的责与任、协与同这“八个方面”。其中,“四个机制”是在风险和危机发生之前的关键预设应对机制,“八个方面”是环环相扣、前后衔接、步步为营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前置措施”。
人民中心的价值论:事中的应对行动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我们不断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出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层次大大提升。
美好生活需要里面,安全是一个根本性的需要,总体国家安全观也深刻代表和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安全的根本需要,这是一种人民中心的价值观导向和新发展理念。如何做好预防风险、作出危机决策、加强应急管理以减少损失、维持无危险无危害的安全状态,都是人民中心的价值观在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事中应对行动。
具体而言,事中的应对行动瞄准着“人民安全”这一最大目标,分为前提、开始、处置、舆情和恢复“五个阶段”,在生命与财产中彰显生命首位的价值观、在他者与自我中实现思考换位的价值选择、在全体与个体中关注每位、在公开与内部中体现群众本位、在普惠与特惠中达到合理到位。总结来说,我们要在“五个困境”中始终坚守“五位一体”的人民中心的价值观。
问题导向的方法论:事后的改革创新
发现并解决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原点。事后的改革创新,主要是指在风险危机与突发事件之后,我们要在制度改革、管理创新、标准规范、技术产品等方面谋求改革创新。比如,新中国在应对不同种类的疫情时,从1955年制定的《传染病管理办法》到1978年改为的《传染病管理条例》,再到后来不断修订完善的《传染病防治法》,都是事后改革创新、巩固制度成果的制度结晶。
事件倒逼—渐进改革循环图示意
展开而言,事后的改革创新,正是由风险危机事件所“倒逼”引发的,在事后评估改进报告中,谋求权责、管理、技术上的“三个完善”,紧盯体制、机制、领导、执行、标准与产品的“六个问题”,遵循调整、提高、改进的“三大路径”,最终实现“事后改革创新”的目标。
总而言之,从宏观的国家治理到中观的单位管理再到微观的自我发展,在面对风险危机的时候,我们都要有忧患意识的世界观、底线思维的认识论、人民中心的价值论,问题导向的方法论。构建直面风险危机的“一观三论”理论框架,在于明确直面风险危机挑战的“一观三论”的思维和行动策略,启发公众要坚持这些思维与行动方法,最终要提高国家、单位组织与个体在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四个阶段”中应对风险危机的综合能力。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130/20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