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政策解析 坚持以人为核心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坚持以人为核心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在城镇化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城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新型城镇化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城市扩张开发模式,新型城镇化将关注点放到“人的城镇化”上来,更加突出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本体地位,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如何安居乐业的问题,更加注重如何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群众素质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现代化转变,并使城镇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简而言之,新型城镇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发展城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一切“物的城镇化”皆由“人的城镇化”这一需要来决定并为之创造坚实基础。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我国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出现了环境质量下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等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围绕新型城镇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人的发展需要和利益诉求,强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具体手段,将“城”建设成能够满足和保障“人”健康生活、自由发展等需要的高品质生活空间,同时更加注重“人”的能力提升,从而使新型城镇化成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这里的“人”不是特指某一群体的“部分人”,而是包括城市、乡村等不同区域居民在内的“所有人”。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推进拓展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空间,带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使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更多居民可以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从全局性角度把握和优化发展格局,遵循东中西、城镇乡一体化发展原则,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形态。重点关注农民群众的权益问题,不断优化户籍制度、推动居住证制度改革,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政策体系,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城镇对乡村的带动作用,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要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推进县城这一重要载体的建设,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果。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城镇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不仅要满足一代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在这一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的永续发展。这种永续发展内在地表现为精神文化的传承,外在地表现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在不断夯实经济基础、提高治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时,也充分关注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运用城市资源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同时,将城镇化建设与中华文明相融合,在城市建设和市民素质培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民群众既能享受到现代社会的便利和舒心,又能感悟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风貌,从而使城镇化建设形神兼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镇化,突出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打造蓝绿生态空间,引导城镇居民选择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生活的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城镇体系,让城镇化的成果惠及子孙后代。

【本文系武汉大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研究课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社会治理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WZM04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的路径、经验与启示”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余永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徐海辰,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130/20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