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岭南建筑:千年传承下的匠心巧思
岭南建筑:千年传承下的匠心巧思
岭南,位于岭与海的怀抱之间;建筑,则屹立于天与地的广袤之中。建筑,远不止是空间的重塑产物,它更是一部镌刻着往昔岁月的史书,每一寸砖石、每一道梁枋,都蕴藏着有温度的历史。
在山水环抱、草木葱茏的岭南大地,岭南人始终秉持着对文化的尊崇、对环境的敬畏、对气候的洞悉,将深厚的智慧与独特的巧思融入建筑营造。从精巧的镬耳屋,到灵动的骑楼,无一不彰显着岭南建筑独树一帜的魅力与韵味 ,它们静静矗立,见证着岭南的悠悠岁月与沧海桑田。
岭南建筑,是民居场所,也是防卫“堡垒”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当地官员将这些移民的户籍立为“客籍”“客家”,这正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千百年来,这些北方的“客人”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在岭南地区建成了保留了中原古风又融合了岭南文化的客家围龙屋。围龙屋采用的是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以“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为主体结构,其建筑形式有砖瓦和特殊土培两种。围龙屋的选址喜欢背山面水,外观以方形与半圆形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从正上方看,整个建筑物像是一个盘踞在圆圈中的巨龙,又如同一个道家的八卦图,故得名“围龙”。其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圆形,前后两部分形成一个近似圆形的整体,中间隔着一块长方形的空地,称为“禾坪”或“地堂”,是居民日常活动和晾晒的场所。围龙屋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整体布局严谨,中轴对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礼制和伦理观念。屋前必有半月形池塘,屋后必有半月形化胎,两个半圆相合,形同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式,寓意“天圆地方”,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位于广东梅州大埔县大东镇联丰大丘田村,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其设计精巧、结构独特,布局合理,便于防卫,功能齐全,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
岭南元素,是乡愁注脚,也是新洋物
明万历年间,当时第一个做嵌瓷的潮汕匠人对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瓷片倍感惋惜,便将这些瓷片嵌贴在屋脊上,制成简单的花卉、龙凤等图案,以装饰美化建筑,他不会想到一个“变废为宝”的举动,创造出五彩斑斓的釉彩陶瓷片,惊艳了众人,惊艳了时光。作为一种乡愁,经商的潮汕人将嵌瓷带出了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同样,随着潮水,潮汕“番客”也把海外的建筑风格带回了故土,形成了中西建筑技术融合的鲜明特点。最典型的代表是陈慈黉故居,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侨宅,有“岭南第一侨宅”美称。陈慈黉故居,既保留着潮汕民居的“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的建筑风貌,又效仿着中国古典宫廷式的建筑,还融进了西方的建筑艺术,并点缀亭台楼阁,通廊天桥,萦回曲折。在其建筑中,潮汕的金漆木雕、石雕、嵌瓷、彩绘等多种潮汕传统工艺随处可见,又有异国舶来的瓷砖、水泥、石膏、彩色玻璃,其中单进口瓷砖式样就有几十种,这些瓷砖历经百年,花纹色彩依然亮丽如新。当时的人们内心仍然保留儒家礼制的底色,骨子里是一种对自我文化自信的认可,接受新思想的他们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拿来为我所用的想法,对岭南建筑而言是一次大胆创新。
岭南园林,是园中有园,亦是景外有景
岭南人崇尚自然,又深知生活之乐,这种审美情趣催生了独特的岭南园林文化。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相比,岭南园林的风格特征表现为“疏朗通透、兼蓄秀茂”。岭南园林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赵佗所建)是岭南园林最早起源的代表,到明清时期,岭南园林发展至完全成熟时期,余荫山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其“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将自然之美巧妙地浓缩于有限的空间之中。它占地仅三亩,却将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花草树木巧妙地布局,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致。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微缩的自然世界,每一步都有新的惊喜。岭南建筑在创新包容上有多大胆,余荫山房中的“满洲窗”彩色玻璃可以给你答案。满洲窗是结合清代满族文化以及外来的西洋文化的本土产物,用中国传统木质窗棂,镶嵌西洋彩色玻璃,蓝色、白色的玻璃相间排列,简单的菱形组合纹样看似其貌不扬,却能将瑞雪隆冬和秋山红叶的景致尽收眼底,巧妙实现一窗景色分四时,因此被称为“四季窗”。
岭南建筑,是雕栏玉砌,也是商业实用
骑楼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大约于19世纪传入东南亚,后又传至中国,进入广州。清末,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时,结合广州城市特点,以“弭水患、兴商务”为由,奏请在今天字码头一带兴筑堤岸,并在堤岸形成的马路内建廊铺、发展商业,广州骑楼雏形初现。20世纪二十年代末,广州筑路建骑楼的行动“跨过”珠江,南华路、同福路、洪德路等主干道得以修筑,并依路建起骑楼。广州骑楼外观上既采用了罗马柱、卷曲花纹等西方建筑装饰符号,也融入了清水砖材、满洲窗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东山骑楼在建筑的审美理念上更现代,化繁为简,弃线条繁琐的罗马柱,转用简单的方柱、圆柱,用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一些骑楼的山花和凉亭设计富有特色,如大新路骑楼上的山花和凉亭。“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屐”。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骑楼为行人遮阳挡雨的功能,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行走也不会汗流浃背,在下雨天行走也不会弄湿鞋子,体现了骑楼与广州当地气候特点相适应的实用性。骑楼不仅在功能上提供了防雨防晒的便利,还在文化上体现了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骑楼下的廊道不仅是行人通道,也是居民社交和商业活动的场所,反映了多元共存的文化特色。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它的风姿绰约都撇不开每一位设计者与工匠的营造,他们有处庙堂之高的君主赵佗,亦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窑工。在时间与潮流不停更替的过程中,岭南建筑汲取时代发展的底色嵌入城池一座、花窗一扇、池水一片、石桥一孔、林木一方,然而善变有度,为其不变是根植于岭南大地开放革新,兼容并蓄,务实包容的文脉底色。最少保守,最富进取的岭南人,将其匠心巧思赋予岭南建筑持续欣荣向上的生命力,吸引无数文人骚客去探寻、去感受、去传承那份独特的岭南文化。
(温钰)
责任编辑:CmsTop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5/0121/184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