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治理要闻 一名“95后”选调生的工作小记

一名“95后”选调生的工作小记

去年底,我由浙江省政协机关下派丽水市松阳县新兴镇大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成为一名最基层的“村官”,在开门实践中感受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

打开农村生活之门:在“过关”中突破舒适区

我刚到农村,起初总有一些不适应,往往需要越过几个难关,突破固有舒适区,才能真正有所融入,有所贡献。

过语言关,走入家家户户。松阳方言保存了先秦古音,独具韵味也难学难讲。对此,我比较注意积累和应用一些常用语,虽然因语调“蹩脚”闹出过不少笑话,但也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语言关的背后是感情关。刚尝试入户时,囿于群众工作经验匮乏,话题多局限于简单寒暄,无法让村民有感,就难以得到有效反馈。在一次次走访中,我才逐渐体会到,群众感情的培养离不开日积月累的深入互动,需要接地气的语言,更需要善意和平等。村里不少老人白天会待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我就经常抽出时间过去陪伴他们,而在老人们的善意带领下,我也顺利走进了家家户户,听到了一些村民的真实诉求,更结交了不少朋友。慢慢地,我不再将走访村民当做工作,而是融入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也越发理解“真诚是最好技巧”的内涵所在。

过识农关,走上田间地头。松阳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绿茶重要集散地,大石村以茶为主导产业,茶叶效益好、种类多、更新快,是农民共富的金叶子,不了解茶产业,就不能真正融入村民生活。于是我一有空就围着村里种茶大户和老师傅请教,有时白天帮打下手,有时夜访学习种茶炒茶知识。乌牛早、龙井、黄金叶、黄金芽、极白、奶白……各种茶叶也逐渐能辨认得出,虽不算精通,但也能向外地朋友介绍村里的茶业种植情况,拆解茶叶从采摘到炒制、销售的成本结构。

过价值关,走进群众心里。选调生驻村,了解村情民意是基础,避免置身事外成为看客,能够躬身入局有所贡献,才是应有之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和调研,我捕捉到村民几个共性需求。首先是户外洗衣需求。大石村有江南水渠贯穿而过,户外洗涤大件衣物被褥的条件良好,年纪较大的村民多有这样的习惯。但在茶忙季,不眠不休赶工是常态,家务只能留到夜里,而照明不足、风雨无常等因素又会带来不便甚至危险。为此,我和村干部讨论,计划在全村户外洗涤最频繁的9个点位加装带有LED照明的太阳能遮雨棚,为村民提供便利。其次是公共设施需求。针对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公区设施老化等问题,我们计划在合适区域添置健身器材,在人员聚集区安置座椅,打造协商议事小节点。再者是适老化提升需求。结合老年群体的需求场景,我们计划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必要的修整维护,在老年人活动区域加装扶手和防护装置,并为一些有需要的老人购置助浴防滑椅……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我带着村两委班子拟制方案,积极向省慈善总会、企业和县镇两级部门争取支持,汇集到十余万项目资金,并围绕老年友好型村庄建设这一大主题,将上述几个小场景打包整体推进。从协议签订、项目资金到位,到筛选第三方服务商,再到实地点位调研和村民意见征集,我全程跟进,和镇村干部一起克服了许多困难,收获了宝贵经验。此外,我也尝试为村民生活改善助力。除了日常走访慰问,还连续两年借助朋友圈推广茶叶、香榧等农产品,帮助农户增收近一万五千余元。通过找准需求,精准发力,把驻村工作做到实处,也做到了群众心里,见面时的一个大拇指,一句“娃娃干部能办事”是对我莫大的认可,也将继续激励自己,不忘初心,但行好事。

打开乡镇工作之门:在助力中找准角色位

选调生的工作重心是驻村,但在基层治理体系中,村的许多工作需要依托乡镇力量来推进,因此,理解乡镇工作成为一门必修课。在乡镇同事帮带下,我有机会参与各个方面工作:通过起草重点项目书、产业发展报告等材料,了解一个农业大镇的发展思路;通过走访招引工业企业和农文旅项目、探索产业迭代升级;通过对接省市媒体,积极宣传推介镇域品牌和镇域旅游。一年来,我在乡镇同事身上学到了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方法,也感悟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象背后的平衡之难。

一是平衡政务与事务难,乡镇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民生的最前线,既要有政治原则和全局意识、贯彻上级任务,又要实实在在回应群众诉求、解难题办实事;二是平衡法理与人情难,乡镇是人情社会,又行进在法治化转轨的过程中,既要以法律准绳设立规矩,又要用人情乡情推动工作;三是平衡底线与上限难,乡镇是属地责任的最终端,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小节点,既要守住安全底线,更要争取发展上限。身处乡镇一线,得以直接观察基层治理的实践与创新,思考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虽任重而道远,仍感充满希望。

在基层治理的大命题下,我也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到干事创业的小切口,特别是立足增量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借助省市县三级政协组织联动优势,策划了一期以“茶产业品质提档升级”为主题的民生议事堂,汇集多方智慧力量,共话茶产业发展,并梳理相关意见建议,撰写茶产业发展建议报告。又比如,协助对接爱心企业,向镇小学捐赠价值6.6万元文具;联引高校科创平台,为镇文旅项目引进巧克力3D打印机。当然也有一些困难和挫折,比如跟进的某个文旅项目由于各方面困难导致进度停滞,传统农产品整合提升为农创产品的想法难以落地等等。但我坚信,在基层的任何实践,只要有益于深化思考,完善知识结构,就都有意义,也都值得努力尝试。

打开乡村创变之门:在调研中探索可能性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尤其关注山区县的乡村创变议题。乡村创变,主要指通过引入新思维、激活新要素、发展新产业,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松阳是华东地区古村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曾以“拯救老屋行动”引领传统村落保护之先,并探索出由单一保护修缮向活化利用转变的模式,以陈家铺村为代表的一批古村焕发新生。而立足新起点,展望乡村创变方向,有时需要跳出本地框架,在横向对比中找启发。

因此,我利用业余时间,多次到浙江省内其他地市开展国情调研,通过走企业、访乡村、听讲座、寻高人,总结乡村创变的有益经验。比如,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枫树岭村,聘请专业化团队开发“浙里新畲村”数字化平台,打造数字经营、数字文旅、数字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形成以认种认养为代表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成为民族村共富发展的典型案例。又比如,衢州市开化县大溪边乡上安村,一个适耕土地匮乏、区位交通受限的原省级重点贫困村,通过挖掘资源潜力,在全省首创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三产融合的红高粱产业和“红高粱、油菜花”一年两季轮作种植结构,成功打响“人人种高粱,家家有收入”的“上安共富模式”。

通过调研我体会到,乡村创变的核心,在于由线性增长的传统农业模式向指数型增长的科技化、工业化和商业化农业模式转变。这一过程中,资源要素的约束固然需要考虑,但观念的转变也许更加重要。在数字经济、农文旅融合、碳交易等新业态带动下,后发乡村充满了换道超车的机遇,而要把握住机遇,目前看有一些共性的经验,比如:立足本地找特色、能人带头凝共识、围绕产业谋增长、敢于探索塑优势、整合资源增效能。特别是要注重政府和市场力量的合作运营,凝聚一批懂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或团队,形成乡村创变的源头活水。为此,我做了一些积极尝试:主动联络在调研过程中结识的农创公司和乡村运营主理人,邀请他们来松阳考察乡村运营项目;推荐松阳10名农创客“走出去”,参加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新农商主题培训班;对接省农创客联盟、浙江大学“头雁计划”等平台,与松阳农创联开展联建交流活动。我还围绕乡村运营、飞地经济模式等主题撰写了两篇调研报告,希望用好基层一线素材,尝试提出有益政策建议。

结语

在基层开门实践的一年,能力有锻炼,意志有磨炼,身心有淬炼,从机关门到黄土地,从书面语言到群众语言,从遇到难题不知所措到主动靠前解决问题,变得更加自信坚定。我将更加珍惜在基层锻炼的宝贵时光,把握学习者、服务者、连接者三重角色,发挥好选调生的作用价值,用奋斗和奉献书写青春答卷。

作者简介:   

袁楚凡,1997年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毕业,浙江省政协办公厅选调生,曾挂职丽水市松阳县新兴镇大石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现挂职丽水市松阳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4/1212/168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