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宋贵伦|创新超大城市社会治理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宋贵伦|创新超大城市社会治理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紧紧围绕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际一流的 和谐宜居之都目标,加快推进首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紧紧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牛鼻子”,积极推 进京津冀“跨界社会治理”模式研究,创新区域跨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探 索区域化社会参与平台。
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整体规划,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 高点定位的要求,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并与通州区对接,扎实做好城市副中心 社会建设规划。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 京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四 个中心”的首都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 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全面深刻阐述了京 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 任务,作出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 的战略部署。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 下,全市社会建设领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 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 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北京工作的总要求,不断 加快社会建设、改革、治理,着眼疏解非首 都功能、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着力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副中心社会建设,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社会建设实现圆满收官,“十三五”社会治理工作取得开门红,积极探 索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路子,不断加快 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新步伐。
一、贯彻“2·26”重要讲话精神三年来 北京社会建设主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集中发力。落 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城市工作会议 精神,2014年初,北京市成立了社会事业与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加快推进全市 社会体制改革。2015年8月,市委市政府印发 《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明确了全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同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北京市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的 意见》《关于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 意见》等系列文件,社会事业与社会治理相 关改革工作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公立医院 综合改革、社会服务保障体制改革、社会治 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点改革工作取得成效。 落实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相关要求,2016 年11月11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 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 这是全国第一个社会治理“五年规划”,创 造性提出了构建“六大体系”、提高“四大能 力”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思路,对具有时代 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治理路子 进行了新探索,是北京社会建设新的里程碑。
(二)社会公共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 市政府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八成以上的财政 收入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累计落实84项重要 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 现实问题。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 交通、养老、文化等社会事业密集出台政 策,着力提升服务保障市民生活的水平和质 量。城镇新增就业128.1万人,登记失业率控 制在1.5%以内;建设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213 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50家;保障房开工 265698套,竣工253225套,分别完成三年任务 的118%和106%。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 纲要》,相关部门推动交通、教育、医疗、社 保、养老等民生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互联 互通,京津冀一体化生活圈正逐步形成。 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城市社区 基本实现管理服务用房达标。三年新建520个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累计达到1342个,社 区覆盖率达到84%。持续推进社区服务“十大 覆盖工程”,不断丰富服务项目,完善服务设 施,城市社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开 展社区心理服务站标准化建设试点,建立社 区心理服务站32个。印发《关于推进社区服 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推进社区服务中心转型发展,提升社区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全 市社区工作者总量达3.4万人,平均年龄38.4 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0.6%,取得社会工作 职业水平证书人员达9900余人,社区服务队 伍主体实现年轻化、知识化,社区服务居民 的能力明显增强。 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不断增强。三 年来,全市持续开展社会组织“公益行”系 列活动,共计7584项。每年举办的活动超过 上万场次、服务市民百万人次以上。连续三 年使用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共购买社会组 织服务项目1795项,投入资金约2.3亿元,主 要面向广大群众特别是特殊群体提供公益性、 互助性服务,撬动社会资源,扩大和补充公 共服务的不足。大部分区和部分“枢纽型” 社会组织也多方筹措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 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制订社会 工作人才发展规划,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队伍建设联席会议机制,与相关高校联合推 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专业社会 工作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改善。截 至目前,全市社工人才总量为6.04万人,接受 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83.5%;正式登记注册的 专业社工机构286家,从业专业社工1823人, 社工督导212人。一大批专业社会服务项目在 社会工作各领域和各地区落地实施。
(三)社会治理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 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基本建成,工作效 能进一步提高。制订了关于加强网格化体系 建设的意见和基本规范、指导目录、测评指 标体系,完成了网格化工作体系全覆盖,16 个区“三网”基础数据、指挥体系和信息系 统等9项融合任务基本完成,积极推进一体 化运行。印发实施《北京市“十三五”时期 网格化体系建设规划》以及《关于实施气象 服务网格化工作的意见(试行)》《关于进一 步深化落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意见》 等,网格化服务管理功能不断健全并向纵深发展。印发实施《2016年北京市“网格化+” 行动计划》,围绕“网格化+格基本公共服务、 大城市病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十个方面 提出32项行动计划,各区狠抓落实,网格化 体系服务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成效明显。三年 来,16个区网格化信息系统共接到各类事件 1985万件,解决538.3万件,解决率为91.74%。 社区治理体制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展 “区域化党建、多元性自治、开放式服务”社 区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社区“三位一体” 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全面推广“参与式协 商”社区治理模式,全市涌现出社区居民会 议常务会、社区议事厅、社区资源共享、社 区“四方共议”机制、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 民情图、楼门文化等深受居民欢迎的基层自 治品牌。研究制订社区服务与管理工作规范, 全市累计建设社区规范化示范点682个,完成 老旧小区自我服务管理试点建设493个。印发 《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 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以德治理城乡社区工作 的指导意见》。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不断 推进,开展“1+3”治理试点工作,探索在一 个大党组织统一领导下,村民组织、社区组 织、经济组织共商共建共治,累计建成569个 村级社会服务试点。全市共建成2221个星级智 慧社区,覆盖75%的城市社区。 “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更加完善。 共认定“枢纽型”社会组织市级51家、区级 231家、街道级467家,印发《市级“枢纽型” 社会组织业务工作规范》和《街道“枢纽型” 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指南》, “枢纽型”社会组织三级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探索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新机制,三年累计 为社会组织购买管理岗位1428个,支持社会 组织规范日常运行和开展党建工作。开展社 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培育打造三 批各100个优秀特色公益服务品牌,举办两届 “社会组织公益汇”活动。改革社会组织登记和服务管理制度,简化社会组织办事程序, 建立社会组织人才交流服务平台,推动行业 协会商会与行政部门脱钩工作。 商务楼宇服务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创 新“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以商务楼宇为重 要载体,在实现全市1297座商务楼宇社会服务 站、党建工作站和工、青、妇工作站“五站 合一”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服务管 理内容,把党组织建在商务楼宇、把公共服 务引入商务楼宇、把群团工作延伸到商务楼 宇,以服务促管理,有效增强了“两新”组 织及其从业人员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通过 购买岗位为全市商务楼宇工作站配备管理人 员和党建指导员1200余名。全市商务楼宇共 组建党组织2370个,覆盖4.9万余名党员、7.7 万多个“两新”组织、93万余名从业人员。 商务楼宇党员志愿服务“V+”工程荣获全国 志愿服务最佳项目奖。
(四)社会动员服务功能疏解和“大城市 病”治理取得成效。加强社会动员机制建设,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提升城市功能、治理 “大城市病”的重点工作。制订印发街道社会 动员试点工作指导标准,选择103个街道围绕 问题和需求,在治理“大城市病”、居民自 治、共驻共建、应急动员、志愿服务、创新 动员方式等方面,进行社会动员试点。积极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气污染防治、拆除违章 建筑、停车管理等专项整治行动。“首都社会 文明行”之文明行车、文明停车宣传活动取 得良好效果,影响面进一步扩大。研究编制 《2016-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社会文化活 动计划》。打造“北京魅力社区”评选表彰、 “十大感动社区人物””造北京社会好人榜” 评选表彰等一批居民参与度高的特色品牌。 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政策,加大政 府购买服务力度,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和 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服务提供机制逐步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明 显提升。探索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履行社会责 任的机制,评选表彰履行社会责任百家上榜 单位。开展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的专题调研。 多方参与,构建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 着力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落实重大决策社 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 查调处,推动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成立 矛盾调解专门委员会,成立北京多元调解发 展促进会、北京市公益法律服务促进会,并 认定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推进社会 矛盾多元调解协同联动。进一步推进人民调 解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全市行业性、 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坚持把创新完善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深化“平安北 京”建设的基础工程,优化完善群防群治力 量组织动员机制,着力打造“西城大妈”“朝 阳群众””“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网 警志愿者”等公众参与品牌。 志愿服务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载体,志 愿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市实名注册志愿 者人数达372万人,志愿服务团队5.72万支。 累计建成社区志愿服务站2527个,城市社区基 本实现全覆盖;建成商务楼宇志愿服务站626 个,覆盖率74%;建成非公有制经济志愿服务 组织250个;建成专业社工机构志愿服务组织 103家。深入开展“北京社会公益行”,动员 广大志愿者持续开展“保护蓝天、保护碧水、 保护文物、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五大公益 行动,累计开展活动6386项、29005场。
(五)社会领域党建引领社会服务管理。 全面实施“点、线、面系统推进工程”,全市 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实现广泛覆盖。在“点” 上加快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 目前,全市10.3万家非公有制企业,单独建立 党组织6612个,联合建立党组织3536个(覆盖 非公企业77850家),覆盖率达80.65%;全市 规模以上非公企业9265家,已建党组织的9254家,党组织覆盖率99.88%。在“线”上加 快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集中实施 “两新”组织党建覆盖“百日推进工程”,目 前,全市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率达53.3%。 在“面”上加快推进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 推广“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机制,完 善驻区单位议事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化党建 广泛覆盖。初步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 全市社区党建工作“一区一品”成为特色。
(六)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实现突破。三 地相关部门和地区签订社会工作协同发展合 作协议,开展主题研讨、交流、互访活动。 三地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于2016年4月签订了京 津冀社会工作者教育培训、社会工作信息建 设、社会工作机构连锁发展和社会工作资源 共享四个框架协议,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指 导张家口市成立了社会工作者协会。2016年 10月举办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发展 办公室揭牌仪式,并成立了京津冀社会工作 行业组织诚信联盟,发出行业诚信倡议。 社会组织协同发展逐步展开。2016年7 月《京津冀社会组织协同发展合作框架意向 书》正式签订。2016年11月,首届京津冀协 同发展社会组织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发布 了《行业协会商会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报告》,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主 题,促进三地社会组织在疏解非首都功能、 支持产业转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第二届 “北京社会公益汇”举办京津冀支持性社会组 织发展论坛,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相互合作、 优化资源配置和流动方式,共同推进三地社 会组织发展。同时举办了“枢纽型”社会组 织发展、京津冀社会公益协同、公益大数据 应用等主题论坛以及“社会组织知识大奖 赛”“社区社会组织项目大赛”等特色活动。 北京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 务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倾斜,市文联、市 红十字会、市贸促会、首都民间组织发展促进会、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北京工业经 济联合会、市建筑业联合会、市商业联合会、 北京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围绕京津冀协同发 展也开展了丰富的服务活动。
二、进一步加快推进北京超大城市社会治 理创新的思路举措
2017年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 北京视察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 作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具有 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是指导北 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国际一 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功举办一届精彩、非 凡、卓越的冬奥会的奋斗纲领和行动指南。 贯彻落实总书记两次考察北京工作的重要讲 话精神,下一步北京社会建设改革治理工作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 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北 京工作的总体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 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 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服务 “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紧紧围绕以疏解 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坚持问 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抓基础、补 短板,抓改革、求实效,加快推进首都社会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动全市 社会建设、改革、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 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全市社会领域广大干部 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总书记重要讲话 精神上来,不断开创首都社会建设工作新局 面。一是抓好学习领会。通过开展专题研讨、 组织培训等形式,将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传达 至全市社会领域每一名党员、干部,将学 习讲话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年度“两学一做”和社会领域教育培训计划。二是做好宣 传。通过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商务楼 宇工作站等渠道,以及北京社会建设网、手 机报等新媒体形式,将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传 递到广大群众身边,引导广大群众为北京城 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献言献策、 贡献力量。三是抓好贯彻落实。围绕迎接党 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工作主线,增强“四个意 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首善标准、强化责 任担当、保持良好状态,解决社会建设突出 问题,切实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 全市社会建设工作的生动实践。
(二)大力服务疏解非首都功能等重点工 作。紧紧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北京城市 规划建设管理的“牛鼻子”,围绕迁得出去、 落得下来,积极推进京津冀“跨界社会治理” 模式研究,创新区域跨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探索区域化社会参与平台,为公共服务跨界 一体化发展、资源跨界流动重组、行业协会 和社会组织提供跨界服务等提供制度和政策 上的综合性、配套性支撑。围绕京津冀协同 发展大目标,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事业,加强与天津、 河北相关部门、相关地区的沟通交流,在社 会建设规划、标准、方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 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对接和合作。在治理北京 “大城市病”工作中,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 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充分发挥社区、 商务楼宇、“两新”组织的基层工作优势,发 挥网格化体系的工作效能,做好人口及产业 疏解、环境整治、大气污染治理、交通疏堵 等方面的社会动员和政策措施宣讲,提供工 作的渠道,配合做好相关服务保障工作。
(三)着力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建 设。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整体规划,按 照21世纪的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 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 高点定位的要求,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并与通州区对接,扎实做好城市副中心社会建设规 划。针对城市副中心各主要功能区块,研究 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 力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措施办法。在深入 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 加强城市副中心特色楼门文化建设,率先展 开城市副中心开放街区多元共治等社会共建 共治方面的改革创新研究工作。
(四)不断提升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市民最关心的问 题为导向,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最终衡量标 准,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不断提高全市民 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增强人民群众 获得感。继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加快推进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体系建设,提高“一刻 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深入实施社区服务 “十大覆盖工程”,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向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延伸。继续完 善社区治理模式,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 革,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社区协商,推动社 区共商共治,鼓励社会单位面向社区开放各 类公共服务场所,开展“社区之家”试点。 着力加强新机场等重点工程搬迁安置小区社 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做好“一刻钟社 区服务圈”、智慧社区等配套衔接,着力创建 特色社区文化,使搬迁安置社区的服务、管 理和保障让群众放心。
(五)不断推进城市服务管理精细化。提 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效能。在“三网”融合发 展基础上,推进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管理 网、社会治安网、城管综合执法网等“多网” 融合发展。进一步整合各类城市服务管理资 源,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城市服务管理任务 延伸到网格、人员力量下沉到网格、工作职 责落实到网格。加快推进“网格化+”行动 计划,探索网格化参与环境保护、交通治理 等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在解决城市管理突出 问题上见实效。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社会建设信息化水平和实际效果。
(六)继续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继续提高 社会动员能力和水平,充分整合政府、社会、 市场力量,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动员机制,特 别是在冬奥会动员准备工作中,要按照市委 市政府统一部署,坚持共同参与、共同尽力、 共同享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 作用,系统设计、扎实推进在社会治安维护、 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社会动员工作。深化社会 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枢纽型”社会组 织工作体系,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 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三社” 组织联动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着力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落实重大决 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优化工作方案, 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问题的发生。
(七)加快推进社会领域党的建设。适 应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坚持以社会领 域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发挥基 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服务引领作用。扩大社 会领域党建覆盖面,继续实施“点、线、面” 工程,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 组织“两个覆盖”。提高社会领域党的工作影 响力,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贯彻落 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 讲话精神,在社会领域营造良好的党建工作 氛围。推进社会领域党建规范化,完善社会 领域党建基础数据库,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和 社会组织党组织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模 式。全面实施基层党建保障规划,提升社会 领域党建工作人员、资金、阵地等基础保障 水平。找准定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 分发挥社会领域党组织作用,特别是政治核 心和服务引领作用,促进社会建设工作为疏 解非首都功能、筹办冬奥会、京津冀协同发 展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2/1104/14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