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治理要闻 青春版《牡丹亭》——昆曲进高校的探索

青春版《牡丹亭》——昆曲进高校的探索

9月14日—16日,青春版昆曲《牡丹亭》20周年庆演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自2004年首演以来,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500场以上,在海内外影响巨大。同时,它也走进中国高校,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昆曲进高校,培养青年大学生观众群体,这是白先勇策划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

《牡丹亭》是一个古老的爱情神话,却超越了时代,唤醒了当代青年人心灵的渴望。2004年6月11日晚,苏州大学存菊堂,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第一场正在进行,我坐在观众席,被包围在阵阵热浪中,惊叹于百年来昆曲剧场从未有过的热烈与盛况。《寻梦》六支曲,本是最难唱的慢戏,台上沈丰英每唱一支,台下就报以热烈的掌声,一曲不落下。

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大学首演,最初的计划是在400座的小礼堂,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能够耐心观看昆曲的只是少数人,更加难以维持三个晚上不走人。但是白先勇专门从台北打来电话,希望进入2000座的存菊堂,结果连演三天,人潮如涌。旅新加坡作家何华回忆:“6月的苏州很热,存菊堂没有冷气,两千多张椅子却找不到一个空位,过道里还挤满了人。除了苏大的学生,还有从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赶来的观众。”第三天晚上谢幕后,我们在现场召开座谈会,数百观众自发参加。有个女生说:“看了《牡丹亭》,整夜没入睡。”

2003年11月,第二届中国昆剧节,白先勇应我之邀到苏州大学参加昆剧座谈会,他发表演讲,阐述昆曲是中国文化与美学的代表。2004年3月开学不久,白先勇到苏州大学演讲《我的文学道路》,专门介绍了正在排练中的青春版《牡丹亭》。6月首演前,白先勇考察存菊堂剧场,在二层观众席,我与他合议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以进高校为主,大学生是昆曲的理想观众,首期目标是进60所大学。

随后,青春版《牡丹亭》又走进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吕帆说:“‘青春牡丹、北大还魂’是四月燕园激扬文字中最耀眼的一句。《牡丹亭》进入校园,更是春雨般降临在当代大学生如饥似渴的心田。”四百年传承的艺术与蕴含百年文化积淀的大学实现了历史性的交汇与互动,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裴亮心目中,青春版《牡丹亭》是一种传承、一种青春的时尚,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一次艺术的发现、一场关于美的教育。“大学生们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深藏的对传统戏曲的特殊情感。其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唱词、每一次举手、每一次抬足,都是那么美,深深触动了我。”裴亮说。

时隔19年,青春版《牡丹亭》重回苏州大学。“今晚的演出和19年前一样,一票难求!”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音乐学院院长吴磊说。不到半小时,1000张门票便被全部认领。

有一种流行的怪论,影响着昆曲魅力的完美展示,即“古典昆曲必须赋予现代性才能为当代青年接受”。殊不知,诞生于晚明思想解放时代(有的清初剧作也受到了这种思想潮流的影响)的一批昆曲经典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玉簪记》《占花魁》《邯郸记》《义侠记》《西楼记》《风筝误》等,其核心就是对人的自由精神的颂扬,已经焕发着“前现代”因素。这些经典剧作赞美“至情”,讴歌人在情感、精神上的不羁追求,表现出对束缚、戕害人性的旧礼法、旧制度的批判精神。归根结底,是中国昆曲自身的艺术与美学魅力感染了当代大学生。昆曲是中国国宝,它的曲辞、对白的华彩神韵,它的音乐、唱腔的柔婉曲折,它的表演、舞蹈的袅娜呼应,它的剧中人心灵的丰富激荡,它的舞台美学的空灵意境,都是中国古典雅韵在现代舞台的激活、绽放与璀璨。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与魅力,礼赞着中国艺术与美学的胜利。正如北大教授顾春芳所言,“重新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提振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艺术和美的发生现场重塑中国文化的尊严和自信”。

成功之关键是选准了接受对象,大学生是昆曲的最佳知音与欣赏群体。青春版《牡丹亭》为青年学子敞开了一扇与传统、与经典互动与对话的大门。正如北师大的学生所说:“白先勇推广昆曲的智慧,并不在于他改编《牡丹亭》本身有多成功,而正在于他选择了大学生这个群体作为受众、作为互动的对象。”而白先勇也谈起亲自来北师大的原因:“这里的观众将来都将站在中国的文化第一线,所以一定要来。”

昆曲走进高校,造就了一大批年轻观众。南京大学教授刘俊罗列了该剧在2004—2011年的前200场演出与进高校的情况:青春版《牡丹亭》前200场演出中,高校巡演有89场,占统计总数的44.5%;青年观众、大学生构成观众主体。

2005年,在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一周年之际,首轮巡演的8所高校联手在苏州大学研讨,白先勇、吴新雷、宁宗一、黄会林、董健、邹红、陶慕宁、黎湘萍、朱恒夫、叶长海、陈多等学者联合签署发表《传承弘扬中国昆曲艺术倡议书》,倡议充分关注昆曲在21世纪的传承、发展,推动昆曲走进高校、走向当代青年。

但是,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进高校的工作,才刚开始。青春版《牡丹亭》进高校,集中在2011年之前的7年,自2012年至今基本没再进高校。相较之下,上海昆剧团进校园(大学与中学),2018年124场,2019年134场,2022年104场;江苏昆剧院自2004年设立兰苑剧场,每周六演出,实行30元低票价,20年来从不间断,熏陶与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观众。

青春版《牡丹亭》进高校的实践说明,作为民族文化和高雅艺术的代表之一,昆曲进入高校是振兴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承担着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把以昆曲为代表的高雅民族艺术引进高校,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高校的美育教育职能,而且可以在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一代新人方面走出新路。

昆曲兴盛时,它的欣赏主体是文人学士群体,而文人学士也是古典昆曲艺术的创造主体,昆曲的曲辞典雅、曲律繁复严谨,对应的是高文化者的创造、欣赏与接受。晚清近代以降,商业社会崛起,市民大众成为戏剧观赏的主体,花部戏曲飙升受宠,典雅的昆曲在花雅之争中渐次凋敝。传统文人的地位与影响在20世纪的时代变迁中急剧失落与消失,昆曲剧场门可罗雀也是必然的。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校扩招,高文化人才群体迅猛壮大。青春版《牡丹亭》恰逢其时进入中国大学,以其青春气息裹挟着昆曲典雅的文化与美学魅力,一下斩获了众多青年学子的青睐。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也昭示昆曲的未来,昆曲的前途命运,就系于中国高校大学生。

(作者:朱栋霖,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4/1018/138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