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浙江这个神秘“车间”,厉害了!
浙江这个神秘“车间”,厉害了!
长85.6mm、宽54mm、厚0.9mm,这是一张居民身份证的尺寸。小小的卡片,承载着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的重要使命,记录了每个人的成长足迹,还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
日前,记者来到浙江省公安厅居民身份证制作中心(以下简称“制证中心”),走进这个神秘的“车间”,对话“制证人”,了解、感受其背后的时光流转。
纯人工制作身份证
现任制证中心工会副主席的马宇,可以说跟身份证打了一辈子交道。
在制证中心的陈列室里,一台第一代居民身份证裁切机将他的思绪拉回到从前。1988年,20岁的马宇开始了他在制证中心的工作生涯。“在那之前,没有身份证这个东西,出门在外,拿什么证明你自己?户口簿或者介绍信。”马宇陷入回忆,在还是自行车和“辫子公交”的年代,坐大巴和绿皮火车,只要买票就能上。直到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有了频繁流动的需要,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1985年,“一人一证”的居民身份证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
当时,浙江开展了大范围的宣传工作,召开各类动员会,报纸、电视、广播同步报道,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出黑板报和墙报,有条件的地区还用宣传车进行宣传。身份信息收集上来,去哪里制证?1986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公安部备案,浙江计划建立省制证中心和杭州、宁波、温州、衢州4个制证点。1987年,制证中心筹建就绪,并正式投入制证,主要承担湖州、绍兴的制证工作,同时负责指导全省制证工作;后根据工作需要又陆续建立了金华、嘉兴、绍兴3个制证所。
“别看叫制证中心,其实只有200平方米大小,就像个家庭式小作坊,全人工操作。”马宇说,最早的一代身份证,是由派出所制作底卡,纯手写信息——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编号,加起来100多字,写完一张至少5分钟,派出所还特意安排字写得好看的民警去写。写完信息,贴完一寸照的底卡,被装进铁皮箱,送到制证中心。身份证制作,是一件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翻拍、扩印、裁切、塑封,要求都很高。制证中心特意招来会拍照的人,专门从事翻拍、扩印。
“那时用的可不是数码相机,都是胶片。”马宇回忆,手工拌好的显影、定影药水需要沉淀12小时,当时单休的周日就有了一个雷打不动的加班任务:拌药水!为周一上班做准备。
当时,浙江常住人口约为4000万人,而制证中心一天能产出1000张身份证,已经属于很“高产”。
在每一道工艺制作结束后,马宇他们就会拿着装着身份证的塑料筐,搬到下一道工序,如果是女同事搬运,至少得要两人抬着去。从制作到搬运到领证,都是纯人工。制证的周期也就这样拉长到了半个月至20天。
“做完证之后,我们会通知湖州、绍兴等地来领证,等再发到老百姓手中,大约需要1个多月时间。”马宇说,当时申领身份证周期为3个月,直到2008年才缩短为30日,到2014年再缩短为现在的10个工作日左右。
“二代证”集中换发
2001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以下简称“二代证”)。同年10月,湖州市被公安部确定为全国换发“二代证”试点城市;同年12月,根据公安部相关要求,制证中心开始承担全省4500万户籍人口的居民身份证制作任务。
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制证中心面前——“二代证的工艺,完全不一样。它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以前的场地满足不了需求,我们需要重新搭建流水线。”现任制证中心证件制作科科长的李玲霞回忆,她在2002年时以技术员的身份加入制证中心,正是为了“二代证”集中换发做准备。
2002年9月,制证中心搬迁至杭州市西湖区留下镇西穆坞125号。由于地处偏远,100多名员工上下班只能靠班车接送。2004年3月24日,浙江省首批“二代证”成功从流水线上下来。“当时全场欢呼,纷纷拍照留念。”马宇回忆,作为最早摸到“二代证”的工作人员,他们都觉得特别自豪——这不仅是简单的个人身份证明的变化,折射出的更是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提高。
5天后,3月29日,全国换发“二代证”浙江省(湖州市)首发式在湖州行政中心举行。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公安厅长王辉忠向全国劳模、三八红旗手、湖州市下岗再就业明星秦兰英女士颁发了浙江首张“二代证”。
全省轰轰烈烈的“二代证”换发行动,自此拉开序幕。一场“硬仗”,也在西穆坞125号的车间里开打,昼夜不停歇。三班两轮转,机器不停、人也不停。李玲霞当时怀着孕,也带着其中一班22人,从头拼到尾。“霞姐,机器又卡住啦!”由于量太大,新设备时不时会出点小故障。作为技术员,李玲霞总是冲在第一线,有时修完设备,她习惯性从半人多高的机器上跳下来,落地才想起,肚子里有娃!
全省的数据源源不断过来,制证中心每天的产量在5万张左右,车间里设备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厂房整夜灯火通明,有时夜班结束,李玲霞等人推门出去,一看:怎么天都蒙蒙亮了。
整整3年,“硬仗”终于结束。2008年,浙江在全国省级单位中率先完成集中换发“二代证”工作,开始转入常态化制证。当李玲霞再回甘肃天水老家时,儿子已经会走路,但见着她,却喊不出一声“妈妈”。李玲霞心中发酸,却并不后悔,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前进的号角里,有他们的声音。也正是在“二代证”全面换发之后,在芯片技术的加持下,“实名制”全面推开——买票、住宿、办事……老百姓开始了“一证走天下”的时代,这也标志着中国人口管理工作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方便群众生活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都有着重要意义。
多个全国第一
如今,为了跟上现代化步伐,2019年底,制证中心又搬了一次家,来到了钱江世纪城。当记者穿上防尘衣、鞋套、帽子,经过风淋门,走进全透明的神秘“车间”参观后,很难想象这是从当年的“小作坊”演变而来——流水线操作的车间、全流程无纸化、物流机器人“送货”、身份证“包邮”寄达……
看着眼前高科技、现代化的设备,李玲霞很是骄傲:“我们创造了很多个全国第一。”
2017年,制证中心就上线了制证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开创了全国居民身份证制作行业信息化建设先河。这意味着,每张证件的制证进度,都能被随时掌握,“我们现在要求10个工作日内,将身份证送达申领人手中。所以,如果哪张证件卡在了制证某个环节即将超时,系统就会发出提醒,优先制作。”李玲霞介绍。
在这个全自动的车间里,仅有两个纯人工的“岗位”:事中的半成品质检、制证完成后的成品质检。工作人员需要用肉眼检测身份证上是否有垃圾、毛发、正反面配对正确与否等。“比如身份证照片脸上是痣还是脏?就需要与系统的原始照片比对。”李玲霞说,他们希望每一张身份证都是完美的。
在车间里,还有几个橙色的“小家伙”——智能物流机器人,驮着身份证,沿着地面贴好的二维码路线,为每个岗位传输物料。这也是全国首家采用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搬运的中心。
在制证中心里,还有一块大屏,实时显示着当天的制证数据。记者采访当天,显示当日制证数据为24818张,已完成1320张,制证中24720张,未制证98张。李玲霞说,如今制证中心每日制证数在2万—3万张,寒暑假和春节前会多一些,高峰会达到8万张左右,“我们的要求是‘日日清’,当天做完的证,当天就会通过快递发出”。
在车间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邮政快递区。记者拿起一个快递信封,发现封套也别出心裁——是防溺水宣传。李玲霞说,每50万张身份证,就会换一个宣传主题,如今已经有16套封套,涵盖反诈、禁毒、交通安全等。
“首次申领身份证的小朋友,我们还会用首申纪念封,可以拆成明信片留作纪念。”李玲霞介绍,这些年来,从制证中心发出的身份证,已近亿张!
在身份证制作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身份证的办理也越发的人性化,不仅从最初的属地办理到如今的全国通办,暖心服务也是越推越多——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民警可以上门拍摄身份证照片;高考时,派出所为考生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为遗失身份证或身份证过期的考生办证;在火车站、飞机场发现忘带、遗失身份证时,可直接办理临时身份证明……
记者手记:为民初心永不变
在身份证免费邮寄这项服务推出之前,邮寄身份证是收费的。在采访中,记者获悉这背后有个故事:2019年时,浙江省公安厅收到了省政府平台转来的一封老百姓咨询件,说其带着两个小孩一起去办身份证,拿到证件的时间先后不一致,为此发出两个疑问:一、为什么会有时间差?二、为什么不能一起邮寄,要多掏10块钱邮费?
收到这封信后,省公安厅一方面认真解答,另一方面开始考虑免费邮寄的可行性和办法,并且做了大量工作,最终谈妥由财政买单。2020年1月,省公安厅居民身份证制作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身份证统一免费快递服务。
这不仅将“放管服”的红利惠及全省乃至全国,更是将为民服务的初心贯穿到底,真正实现了居民身份证办理“最多跑一次”,将服务老百姓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
责任编辑:CmsTop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4/1017/137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