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全国生态日 |“生态保护修复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圆满举行
全国生态日 |“生态保护修复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圆满举行
导 读
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建设,以高水平保护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以首善标准推动首都西部山水工程实施,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在第2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规划院组织召开“生态保护修复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全国和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谷树忠,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常务副主任罗明,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土地学会副会长雷爱先等专家出席此次座谈会。
座谈会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周同伟主持,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书记、主任张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市规划院院长石晓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市水务局副局长杨进怀,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以及各部门相关处室和市规划院同志参加。
石晓冬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市规划院院长
石晓冬对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领导表示欢迎并致辞。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刻把握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积极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上形成生动实践。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进入第二阶段,首都生态治理已从规模管控转向格局优化、质量提升和系统治理。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首都西部山水工程受到严重影响,要深入思考进与退、刚与弹、城与乡、得与失等共轭关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变恢复重建为生态再生、发展再建。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难题和挑战,需要各位专家指点迷津,期待大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市规划院研究室介绍了首都生态保护修复及山水工程相关背景情况。与会专家充分肯定首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显著成效,高度评价首都西部山水工程在超大城市生态治理的示范意义,并围绕目前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存在的问题,对首都生态保护修复赋能高质量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傅伯杰建议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城”生命共同体。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对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修复措施,提升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自组织能力;立足首都整体高质量发展,让生态与人协调、为人服务,提高生态空间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提升生态基础设施的连通性,以精细化治理提升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王浩建议统筹构筑“六道防线”,从流域视角进行水生态系统治理,构建和谐的城水关系。防御城市洪涝,特别是超标准洪涝灾害,山洪与平原涝水要分而治之,避免合流致灾,并以“变化”的防洪标准应对“变化”的极端气候;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出山口水库、堤防、蓄滞洪区、海绵城市、行洪通道六个方面构筑防线,实现源头防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提升城市洪涝综合治理水平。
俞孔坚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俞孔坚以安全韧性和幸福宜居为目标提出生态修复未来五年的五条建议:以气候适应和水安全韧性为核心开展“海绵流域”建设;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合力;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引领修复重要生态源地与廊道,科学高效提高生态安全和韧性;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运用生态智慧,让自然做功,催生勃勃生机的再野化自然系统;创新设计人水和谐的界面,提升水生态文化服务价值,让滨水空间成为市民休憩场所。
谷树忠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谷树忠从基于自然、递进导向、注重实效、防范风险、多元主体、价值实现、注重结合、战略耐心八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他提出要遵循流域单元本底生态功能,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减少对自然的扰动;统筹考虑生态保护修复的投入与产出,提升投入有效性,增加生态产品供给量;全面防范自然、经济和政策风险,确保生态修复项目可持续性和生态产品价值稳定性;健全多元参与机制,培育生态保护修复企业。
罗明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土地学会副秘书长
罗明建议从整体策略、关键手段和机制创新三方面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她提出要兼顾宏观尺度的系统方法与微观尺度的项目设计,将自然理念融入生态保护修复全过程,推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进以问题和实施为导向的跨部门、跨领域规划,提高规划实时性,满足首都高质量发展需求;以首都山水工程实施为契机,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推进系统性变革。
雷爱先
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土地学会副会长
雷爱先建议以可产生生态产品价值“外溢”的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明确支持政策,畅通实施路径。在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可研阶段,增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预期效果评价;在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供地阶段,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土地政策支持;对生态保护修复产生的生态效益,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生态效益指标交易机制。
参会各部门一致认为,首都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修复是推进首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刘贤姝指出,面对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时代挑战,要将首都山水工程打造为美丽北京建设的典范。杨进怀指出,要寻求防洪、生态与景观的平衡,积极探索流域科学治理模式。王小平指出,要推进花园城市建设,通过实际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刘贤姝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杨进怀
市水务局副局长
王小平
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
周同伟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周同伟指出,在人口高密度、资源紧约束的条件下,建设绿色生态、和谐宜居、安全韧性的现代化大国首都是一个重大挑战和时代命题。对于现阶段北京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将生态融入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坚持科学治理,处理好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探寻生态保护修复最佳解决方案。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战略引导与政策支撑,推动首都山水工程高标准高效率实施。
张维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书记、主任
张维指出,北京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必须立足首都超大城市特点,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坚持首善标准。首都西部山水工程是北京首个大尺度系统治理的标志性工程,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积极探索。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韧性城市,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治理的有效性和应对不确定性的适应性。
张维感谢与会专家和各部门同志给予首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大力支持,希望与会专家深度参与首都生态规划治理的研究与实践,持续指导首都西部山水工程实施,共同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本内容由生态修复处、市规划院提供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连雅迪
责任编辑:CmsTop
文章来源:https://www.jicengzhizhi.com/2024/0827/11218.shtml